盲姑娘的詩詞世界

[ 現代故事 ]

我的鄰居名叫袁菲菲,小姑娘20出頭,長得落落大方,一頭長髮烏黑,面板白白淨淨。她是一位盲人。說她是盲人,也不全盲,左眼是徹底失明瞭,右眼還有那麼零點幾的視力。從盲童學校畢業後,她就做起了“宅女”。但她是我們社群裡的一位明星,因為她的愛好和特長在詩詞方面,每次有群眾文藝活動,她就會去表演。

一位盲姑娘,為什麼會對詩詞情有獨鍾?據她的媽媽說,她讀了盲童學校後,認了字。右眼微弱的視力,藉助放大鏡和輔助裝置,還是能閱讀的。可是她又不滿足於只讀圖畫書,希望能讀一些文字。可是小說那樣大段大段的文字,她讀著累啊。於是父母就為她列印了很多的詩詞,五絕、七絕、五律、七律,每首就幾十個字,讀著不累,但是短短的一首卻能引申出廣闊的世界。

小袁的外婆家,在江蘇鎮江,那裡有一座大名鼎鼎的北固山,就聳立在長江邊上。這是一座歷史名山,劉備招親的故事就在這裡發生的。王灣在這裡寫下了《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成了千古佳句。更重要的是,辛棄疾在這裡寫下了兩首關於北固山的詞,《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和《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小袁在父母的陪伴下,多次登上了北固樓,極“目”遠“眺”滾滾東流的長江。雖然她看不到,但是撲面的江風,她卻感受到了。她多次興奮地對人說起,袁棄疾登上了北固樓,感受著面前的長江,背誦起辛棄疾的“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兩個“棄疾”,透過這兩首詞,就在北固山北固樓上,跨越時空地相遇了。我曾經跟她開玩笑,古代有一副很著名的對聯:

藺相如,司馬相如,名相如實不相如

魏無忌,長孫無忌,彼無忌此亦無忌

現在再給你加上一副對聯:

辛棄疾,袁棄疾,爾棄疾餘亦棄疾

霍去病,袁去病,汝去病吾不去病

她聽完,拿我打趣:“生子當如孫仲謀!”而我也回敬道:“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小袁是一個豁達開朗的女孩,她從來不避諱談起她的殘疾,還給我看過她的盲人殘疾證。我對她說:“你知道嗎?在古希臘也有一位盲詩人,叫荷馬,他創作了兩首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修斯》。”小袁回答我說:“盲詩人荷馬只是傳說啊,歷史還沒有證實。”我又說:“要說殘疾的詩人,我們國家還真有。初唐四傑之一的盧照鄰啊,從小得了小兒麻痺症,後來就殘疾了。”小袁說:“盧照鄰?沒有聽過啊,他寫過什麼詩嗎?”我說:“得成比目何辭死,只羨鴛鴦不羨仙。”聽了這一句,她羞澀地笑了:“這句我聽過,原來是他寫的。”然後我們又談到白居易的《新豐折臂翁》,也是一首關於殘疾人的詩,只是這樣人為造成的殘疾,有些殘忍。小袁感慨地說:“這個新豐折臂翁也太慘了,為了不去打仗,自斷手臂,落下終身殘疾。還是現在好,即便我殘疾了,國家對我的生活也有保障。”

盲人跟普通人相比,內心的感知力更加強大。所以她對於古詩詞音韻和格律的把握,比一般人更強。尤其是一些入聲字,她都能讀得很準確。所以她朗誦的詩詞抑揚頓挫,讓人難以想象這是出自一位盲姑娘之口。她一直在聽詩詞朗誦的錄音,不斷模仿著。小袁非常崇拜葉嘉瑩先生,反覆地聽葉先生的詩詞講座,跟著葉先生的錄音學習吟誦詩詞。葉嘉瑩的一生是非常不幸的:少年喪父,中年喪夫,晚年喪女,但是詩詞給了葉先生面對所有生活苦難的勇氣。我感覺這種勇氣,也透過詩詞,傳遞到了小袁身上,她同樣不是一個向困難低頭的人。

我在她家裡看到了用超大字型列印的詩詞,厚厚的好幾沓,後面還附有解釋譯文,以及典故。她積累的詩詞量越來越多,從三百首到五百首,到接近千首。對常人來說,這也是很不容易的。更何況她僅有一隻眼睛有微弱的視力。也許,正是因為視力的障礙,使她少了外界的誘惑,更加專注於詩詞的記誦。

某省級衛視有一檔詩詞類欄目“好詩詞”,在全國開始了報名海選。我和小袁一起觀看節目回放錄影時,發現她總能在主持人提問後搶先回答,而且準確率很高。於是我在新一季海選開始時,替她報了名。報名的時候我還特別說明了她的特殊情況。作為一位盲人,能記誦如此大量的詩詞,比常人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這實在是一個勵志的故事啊!沒過多久,節目組來了兩位老師,跟小袁有了一次一個多小時的接觸。這次“面試”我也在場,小袁對他們的提問,算得上對答如流,令他們非常滿意。但是由於這檔詩詞節目的形式非常多樣,盲人不可能像普通選手那樣參與所有環節的比賽。因而兩位老師提出,請小袁前去作為特邀嘉賓,參加詩詞問答環節,並且現場做配樂詩朗誦表演。小袁非常高興,我也替她高興。

兩位老師回去之後,她就一直在等進一步的訊息。可最終一直杳無音信。我替她聯絡了節目組,才知道導演有太多顧慮,擔心讓這位盲人跨省去錄製節目,路上可能不安全,或者有太多不便,所以最終沒有透過讓她來參加節目的提議。

得知這一訊息,小袁好像絲毫也不沮喪。我替她感到遺憾,她卻用辛棄疾的詞答覆我:“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在和小袁的接觸中,我深刻地體會到,雖然盲人的眼睛看不見,但詩詞是用心靈去體會的。詩詞為這位盲姑娘開啟了廣闊的世界,從“寶馬香車雕滿路”的城市,到“稻花香裡說豐年”的農村,辛棄疾用他的文字,為“袁棄疾”描繪出一幅幅生動而鮮活的畫卷。熱愛詩詞的“袁棄疾”,可能只是一個特例,但是我想,其他廣大的殘疾人,雖然遭遇著命運帶來的磨難,但只要找到可以寄託心靈的愛好,依然能積極地面對生活,笑對人生。

補充糾錯
上一篇: 阿拉學畫
下一篇: 人情攝像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