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前,金海攜妻帶子,從內地來到這個沿海城市發展。憑著勤奮和用心,他們漸漸立住了腳,夫妻二人都在私企從事體面的文職工作,兒子則寄宿在本市一家民辦學校讀書。
這一天,金海忽然接到市教育與教育搭不上半點關係,並且他們初來乍到,除了同事外,也沒認識幾個人,怎麼會邀請他呢?起初他還以為是人家搞錯了,但又一想應該不會,就算是姓名巧合,手機號總不會也弄錯吧!
受好奇心驅使,金海決定前去看看究竟是怎麼回事。到了地方,他才知道這個聯誼會是市教育局牽頭舉辦的,被邀請參會的除了他之外,還有十多個人。
在會場雲裡霧裡聽了半天,金海才漸漸聽出了點眉目:他們這十多個人都是捐資助學的模範代表,為本地民辦教育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市教育局舉辦這次聯誼會,就是為了宣傳和弘揚他們的善舉,期望能影響和帶動更多的人參與到對民辦教育的支援上來。金海還從主持人的宣讀中瞭解到,他這次“捐款”數額是十萬元。
金海更糊塗了,這都哪跟哪啊?壓根兒就沒這回事!拋開有沒有這個覺悟不說,他金海也沒這個經濟能力呀!但事情又在這兒明擺著,難不成真有人奇葩到冒用別人的身份來做慈善?真是天下之大,無奇不有!
接下來又是表彰又是合影,金海稀裡糊塗地跟著上臺下臺,心裡說不出什麼滋味。他本想向會議主辦方說明情況,但又覺得有些不妥,於是便悄悄忍住了。
臨近中午,會議才好不容易結束。對金海來說,這短短的一上午簡直是一種煎熬,他連主辦方安排的午飯都沒心思吃,就謊稱有事,逃也似的離開了。
晚上回到家,他迫不及待地給老婆講了這件怪事。老婆聽了也驚詫不已,連連稱奇。兩口子分析了半天,漸漸理出了一點頭緒:能和學校扯上關係的只有兒子,要想弄清事情原委,恐怕得抽時間去兒子就讀的學校問問了。但轉而一想,何必較這個真兒呢,就算無功受祿,也不是他的責任,白落個好名聲有什麼不好?最後夫妻倆商定,管他呢,只管裝聾作啞,反正對他們來說又沒有什麼損失。
可事情並沒有就此結束。隔天剛上班,金海就被公司老總叫去了辦公室。不待他開口,老總就笑眯眯地說:“金海呀,這次表現不錯,值得表揚。”
金海納悶不已,老總把手邊一份晚報推到他面前,指著上面一則新聞說:“你捐資助學的事蹟都上報紙了,給咱們公司爭了光啊!為弘揚正能量,彰顯企業精神,公司決定給予你個人兩千元的獎勵!”說著,老總從抽屜裡取出一沓現金,站起身,鄭重地把錢遞到金海面前。
金海一聽慌了,感到事情變得複雜起來,他有心說明原委,又感覺不合適——都這個時候了,說什麼都晚了。他來不及多想,只好將錯就錯,硬著頭皮接過了錢。
這時,秘書舉起相機,不失時機地拍了照。
很快,一篇企業獎勵員工善行、傳遞正能量的報道見報了。金海沒想到,精明的老總會如此恰到好處地搭上順風車,抓住這麼好的機會,為公司做了一個絕佳的廣告。
更要命的是,第二天秘書又來找他,興奮地告訴他,市裡剛好要評選十大傑出外來務工青年,讓他抓緊時間準備一份先進事蹟的材料交到公司。金海感到事態嚴重了,忙不迭地推辭。秘書打斷他說:“你就別謙虛了。老總說了,這次機會難得,一定要把你推出去。放心,材料有我把關,至於其他方面,公司會給你提供必要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