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卅”喋血與<熱血日報>

[ 現代故事 ]

1925年5月30日,上海爆發了震驚中外的“五卅”慘案。

僅僅時隔五天,6月4日一大早,就見上海街頭的報童搖晃著手中的報紙,高聲喊著:“賣報賣報,請看今天剛剛創刊的《熱血日報》,披露 ‘五卅’慘案的真相,揭露殺人者的罪行……”

報紙很快被搶購一空。新鮮出版的《熱血日報》轟動了上海灘。

幾天後,一大疊《熱血日報》堆在了當時作為中華民國臨時執政的軍閥段祺瑞的書桌上。他看著上面的一篇篇雄文,好似一把把直刺他心間的利劍,讓他暴跳如雷。他清楚,在眼前這個因“五卅”慘案而引發的民聲鼎沸的情況下,這張新創刊的《熱血日報》,比向沸騰的油鍋中撒了一把鹽的後果不知要嚴重多少倍,這簡直是火上澆油。

籌辦日報

在“五卅”慘案發生後,特別是面對洶湧澎湃的反帝怒潮,上海的新聞媒體在反動當局的操縱和帝國主義列強的脅迫下,可說是萬馬齊喑。當時上海雖然有《申報》《新民報》《時事新報》《民國日報》等9家大報,但均不敢發聲,輿論一片沉寂。

5月31日,中共中央召開緊急會議,在成立由蔡和森、李立三、劉少奇、劉華和瞿秋白等組成行動委員會的同時,決定出版中國共產黨第一份日報,以揭露帝國主義罪行,宣傳黨的政策、策略,為運動指明正確方向。並決定由瞿秋白任主編,立即著手籌備,儘快出版。

當晚,瞿秋白就從中央宣傳部、上海《民國日報》等召集鄭超麟、沈澤民、何味辛等人組成了編輯委員會,在他閘北區寶通路順泰裡12號的家中召開了籌辦報紙動員會和第一次編委會。

當瞿秋白傳達了中共中央的決定後,大家都十分贊同,群情振奮,紛紛表示就是拋頭顱灑熱血,也要把我黨的第一份日報辦好。因為在場的人都是老報人和熟知宣傳者,辦報對他們來說都駕輕就熟,所以寒暄片刻後就馬上切入了正題。

鄭超麟問:“這報紙叫什麼名,中央是否有指示?”

“沒有,中央只定了大的方向,具體叫什麼名,請我們自己考慮。”瞿秋白答道。

“我看叫《覺醒日報》,如何?我們辦報的目的就是揭示真相,讓四萬萬五千萬民眾都能夠儘快覺醒起來,與反動派鬥,與帝國主義鬥。”

“好,我看這個報名不錯。”何味辛當即表示贊同。

“《覺醒日報》?確實不錯。不過,當年法國巴黎公社時,就出版過一張名叫《人民覺醒報》的報紙,被列寧同志稱為巴黎公社時期無產階級的重要報刊之一。我們取同樣的名,我感到不太妥當。”沈澤民站起身來說道。

何味辛一聽,也站起身來說:“哦,這個我倒真給忘了。我們搞革命是新生事物,辦個報紙連報名都要炒人家的冷飯,是有點說不過去。但是有我們這些‘秀才’在,我就不信連個響亮的報名都取不出來。”

“要不就叫‘朝暉’如何?現在上海的工人運動如星火一樣剛開始燎原,我們是迎著‘朝暉’一路向前衝。”沈澤民說著還做了個向前衝的動作。

“朝暉?感覺是不錯,但我總覺得太文,少了點催人奮進的激情。”何味辛提出了異議。

瞿秋白推了推眼鏡說:“我贊同老何的觀點。現在可以說處在你死我活的生死鬥爭中,不能太文縐縐,一定要讓人一看就能熱血沸騰。哎,要不,就叫《熱血日報》,你們看如何?”

《熱血日報》!熱血?好,搞革命就要敢灑一腔熱血。這個報名響亮,顧名思義旗幟鮮明,眾人稍一思索,都叫起好來。就這樣,我黨的第一份日報,就定名為《熱血日報》。

報名定了,接下來大家就討論報社設在哪裡為好,既要考慮幽靜,更重要的是安全。正當大家低頭沉思時,瞿秋白笑了起來:“這個報社麼,我看還是就放在我這裡吧。我這個家,左邊沒有房屋,是一片空曠地,視野開闊。右邊的鄰居,是一個年輕人,我注意觀察了好長時間了,這個年輕人很正派,應該是個要求上進的青年。這裡環境幽靜,不太引人注目,交通也較便利,安全上有保證,如遇突發事件,撤離也很方便。”

補充糾錯
下一篇: 傻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