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輛小轎車停在火車站前,車門開啟,從車上下來一個小夥子,對著車裡的人說:“哥,鹿城雖是百強之首,可這裡的人喜歡的是黃酒和低度白酒,我們生產的是醬香型高度酒,真的不適合在這裡發展的。”
聽著九成這麼說,坐在車裡的九香是連連點頭,卻沒隨弟弟一起下車,
“成弟,這座城已匯聚了五湖四海的求職者,說不定有喜歡我們酒的人,昨天一下高鐵,我就隱隱約約感覺到這裡有種熟悉的感覺。記得以前我常跟你說起過,夢裡常有一個似曾相識的地方,今兒個突然感覺這裡就是夢裡那個地方,要不你先按計劃往北走,看看有什麼好的銷售渠道,我留在崑山走走看看,隨後再與你會合。”九成聽了哥哥的話,轉身進了車站。
看弟弟進了崑山南站,九香讓司機直接把他送到了二十公里外的巴城鎮。
九香和九成是對孿生兄弟,出生在茅臺鎮一個釀酒世家,父親一高興,就按著茅臺酒的特點,以“香醇”的諧音作了他倆的名字。
兄弟倆打小就看著爺爺和父親把收購來的高粱米,按著煩瑣的程式,一步步把它們變成醇香撲鼻的美酒。算起來,爺爺輩時還是個自釀自銷的小作坊,後來合作化經營後,父親成了集體酒廠的一名職工,一做就是三十年,也沒感覺有什麼不對。
就在兄弟倆也要踏進社會,面臨找工作這個難題時,祖孫四人聚在一起喝酒商量,感覺要進酒廠並非難事,畢竟有祖傳的託。
然而,就這樣做一名普通的釀酒工,怕是浪費了祖傳釀酒世家的美譽,不如趁著大家還有能力,與那些先前跳出酒廠自己創業的人一樣,也開個酒莊搏一回。
說幹就幹。在爺爺的把關下,酒很快釀製出來了。這款起名為“九香成”的醬香型白酒,口感可以說與茅臺酒很是相似,茅臺是供不應求,“九香成”卻在營銷環節出了問題。
酒是越放越醇,不用擔心壞了,然而放在家裡真的不能當飯吃,畢竟前期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只有週轉才是活路。於是,兄弟倆走出家門,四處走訪,想開闢新的銷售渠道。這次兄弟倆先是到了上海,走訪了幾家大酒店和商場超市後,又特地來昆城見一個網上的老朋友俞剛。
俞剛是個戲劇演員,在巴城老街有自己的工作室,他經常把自己演唱的崑曲小段放到抖音上。
受奶奶的影響,九香打小就喜歡戲曲,在刷抖音時聽到俞剛演唱的崑曲,一下子就迷上了。這是他們第一次正式見面,兩個有年齡差的人,因崑曲變得無話不說。巧的是,由俞剛主演的新編崑劇《浣紗記》,當晚在當代崑劇院首演。
看過這臺戲後,九香一夜是翻來覆去不能入睡,弄不懂自己這個戲迷,怎麼就沉迷在《浣紗記》裡如痴如醉,一點不像弟弟,演出才開始就打起了盹。雙胞胎本應一個性格的,估計弟弟沒有遺傳到戲曲這個基因。想到遺傳,九香突然悟出了緣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