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為民從省裡回家鄉任縣長沒多久,母親就病了,胃口不好,消化不良,全身無力。張縣長是個孝子,親自帶母親去省城大醫院做全面檢查,可查來查去找不到毛病,只好回縣中醫院找遠房堂伯。
堂伯年輕時在家鄉行醫,張縣長小時候每次生病都是堂伯用草藥治好的,他對堂伯的醫術深信不疑。堂伯一番望聞問切後判定是脾胃虛寒,藥方簡單,每天一服藥,分早晚兩次服用,三天一療程,連用三個療程即可。他特意交代,主藥一定要挑活蹦亂跳的黃金鯽,否則藥效會大打折扣,黃金鯽十分少見,最好由張縣長親自挑選,張縣長忙不迭答應了。
次日早上,張縣長特意起了個早,打算到菜市場買好魚再去上班。剛走到菜市場便接到電話,說有緊急任務,要他立刻到崗。張縣長忙打電話安排妻子去買魚。
張縣長處理完緊急公務已是三天後了,他打電話給妻子問母親的病情,妻子說不僅沒減輕反而加重了。他急忙回到家,一問才知道,老人一直在拉肚子。他到廚房一看,見水桶裡養的不是黃金鯽,便大發雷霆。妻子委屈地說,找遍菜市場也沒見到黃金鯽,只好先用普通鯽魚頂上。張縣長見事已至此,只好把母親送到中醫院。堂伯問完情況,看了舌苔,開了些中成藥沖劑,交代用法後再三強調,一定要找到主藥黃金鯽,不然後果嚴重。
張縣長跑遍菜市場和超市,見實在找不到黃金鯽,只好打電話給堂伯。堂伯說沒有黃金鯽不能根治,雖然市場上沒有,但只要用心,辦法總是有的,“提醒你一下,這魚遠在天邊近在眼前。不是大伯說你,你官不大忘性不小,怕是快想不起自己姓啥了……”
張縣長臉上紅一陣白一陣,大腦高速運轉起來,突然恍然大悟,忙說道:“大伯,我知道哪裡有黃金鯽了,這就叫人去捕!”
原來,張縣長老家張鄭灣南邊有個大水塘,因地勢低,周圍雨水經此流入四清河。因水大部分時間處於流動狀態,攜帶黃泥較多,所以一年四季都呈淡黃色,因此這塘叫黃堰。黃堰的鯽魚通體金黃,味道鮮美,張縣長在張鄭灣長大,自然熟知,只是他離開家鄉多年,早將這茬兒忘了,經堂伯一激這才想起來。
堂伯不無嘲諷地說:“張縣長,你不是大孝子嗎,這事也要假手於人?明天週末,正是你這個釣魚高手大顯身手之時,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
張縣長擦了擦額頭上的汗,忙說:“大伯批評得對,我這就回老家釣魚給老孃治病!”
次日,張縣長興沖沖地開車回老家,將車遠遠停在路口,下車步行穿過農田去黃堰。還沒走近,老遠就聞到一股臭味。走近一看,黃堰水面一片墨綠,上面漂滿死魚,成群結隊的綠頭蒼蠅嗡嗡亂飛。再看周邊的水田,都荒著,估計也是拜這臭水所賜。他抬頭四望,見上游稍遠處有一大片石棉瓦房,決定去看個究竟。
還沒走近石棉瓦房,就聽到豬哼哼聲,看來是個養豬場。走到跟前,見房後一排灰色圓管不停地向水溝排出豬糞,騷臭沖天——毫無疑問,這就是黃堰的汙染源。
他繞到前面敲門,一個耳熟的聲音傳來:“來了來了!”接著門吱呀一聲開啟,一位穿雨鞋戴口罩的男人出現在門口,見了張縣長,邊摘口罩邊說:“表哥,你咋來了?”
張縣長定睛一看,見開門的是表弟黃喜民,心裡啥都明白了——堂伯早知道黃堰沒有魚,也知道因水汙染導致大量農田荒廢,更知道這一切都因他表弟辦養豬場而起,可鄉親們卻因為他縣長的身份而敢怒不敢言。
張縣長見了表弟轉身就走,也不顧表弟在身後熱情挽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