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官司,發生在近一百年前的上海灘!
由麒麟童(周信芳,京劇“麒派”)領銜出演的連臺本京戲《封神榜》,從1928年9月14日“頭本”起,在湖北路、浙江路、南京路交界處的“老天蟾舞臺”,連演連滿,票房一路飄紅,轟動了上海灘。
今日夜場,是第九本《封神榜》的首演。天色還沒暗下來,劇場正門的南京路,已經是人頭攢動,熱鬧非凡。
目睹人頭濟濟的盛況,老闆顧竹軒大好,跟著人流一起進場看戲。當戲演至一半,大徒弟喬耀山急匆匆地走了過來,俯身耳語,秉告說:“四爹爹(在顧氏兄弟中,他排行第四)出事了!”
原來,剛剛得到巡捕房耳報,說是永安公司郭家串通公共租界工部局,意欲吃下“天蟾舞臺”這塊地皮。顧竹軒聽罷,輕輕一笑,沒當回事。結果隔日上午,相隔不到10米的永安公司就派人送來一紙通告:“劇場租期已滿,請‘天蟾舞臺,著即搬遷走人。”
一打聽,明白了。郭氏的理由、證據俱全:此塊地皮,原屬永安公司所有。十五年前,義記公司老闆、原“丹桂第一臺”主許少卿盤下“新新舞臺”時,曾與郭家簽過一紙為期15年的租約,至1931年2月租賃期滿。更為緊迫的是,郭氏計劃建造的“永安新樓”,從大樓的設計、施工洋行,到建材採購,都已進入實際運作中。“天蟾”,必須即刻就搬遷!
令人震驚的訊息從天而降,不啻給正沉浸在劇場天天紅火、大洋賺得盆滿缽滿的顧竹軒,當頭澆了一桶涼水。當今世界,講法治,人家有憑有據,你縱有上萬徒子徒孫,也不能霸住此地不走。怎麼辦呢?正在一籌莫展之際,管家馮三和氣喘吁吁地趕到,急急地拿出一紙契約,說:“四爺,您老放心,我找出了這張契約……沒事的!”
顧竹軒接過一看,面色頓時就由陰轉晴。原來,這是1921年底,他從許少卿手裡盤下戲院時,同時與租界工部局簽訂的一紙15年期的地契及營業執照。上面明明白白地寫著“英國註冊”的條文,蓋著印鑑。這是他的恩公、名貫上海灘的大人物效力。
顧竹軒平復了情緒,但他畢竟是老江湖,曉得大意不得。雖有租約在手,但永安有租界當局做靠山,敢於硬逼,肯定有隱情。喬耀山也不無擔憂,猜測英國佬多半是得了永安的好處。顧竹軒深知小心駛得萬年船,囑咐愛徒讓手下人不要輕舉妄動。
幾天後,公共租界的官員將一紙公文送達顧竹軒的寓所“顧家花園”。這張由工部局總裁費信惇簽署的文告,雖潦潦幾句,意思卻簡約明瞭:“天蟾舞臺戲院地產原屬公共租界工部局所有,現收回,另作他用。工部局發給五百銀元,以茲補償。”
面對一紙公文,顧竹軒不由怒火中燒。不幾天,外出打探訊息的喬耀山道出了事件的原委:毗鄰天蟾舞臺的永安公司建成十年來,生意興隆,六層的百貨樓已不相適應,便意欲擴充套件,這是其一;更緊迫的是,廣東人郭氏之所以要借洋人的勢力強奪“老天蟾”的地皮,因為1916年郭氏在建造永安百貨大樓時,向地產商、猶太人哈同租得這塊地皮,其條件相當苛刻:年租金5萬兩白銀,30年租期滿後,須將地皮連同永安公司大樓一併歸於哈同。為了不至於失去永安基業,郭氏便把主意打到了幾番易主的隔壁鄰居“天蟾舞臺”身上。意欲吃下這塊地皮,在公司東側修建一幢19層高的永安新百貨大樓(解放後,改名華僑商店,即今“九重天”賓館、酒樓所在地),以一勞永逸。
俯首聽命乖乖地就範嗎?顧竹軒心有不甘。是啊!經營紅火的戲院就這麼讓人給拆了,豈不做了一回冤大頭。況且,這不僅僅是錢的問題。他顧竹軒好歹也是上海灘青幫勢力最大的“江淮興武四”中“通”字輩的人物,又是“崇德堂”堂主,還身兼閘北保衛團監察主委,豈能為一紙公文恫嚇,就拍拍屁股走人?沒面子哎!
顧竹軒拍臺子罵道:“老子就是豁出性命,也要跟他幹!”喬耀山捋起袖子轉身就要去發動手下,卻被馮三和一把拉住。管家馮三和很冷靜,說:“四爺,永安與租界洋人的合謀,看起來找不出破綻。但對付租界工部局,有一個人倒是可以幫上大忙的。”顧竹軒急切地問:“哪一個?”馮三和一字一吐:“虞、先、生!”顧竹軒聽罷,不由地興奮了:“那是我的恩公哎!”當年顧竹軒來上海灘頭闖蕩,就是得到這位商界大佬虞洽卿的扶持,事業才漸入佳境。此公非但是上海總商會的會長,也是工部局的華董,若能從中斡旋,或許會有轉機。況且上海人都曉得,“阿德哥”也曾是一位抗擊洋人的英雄,從大鬧會審公廨對抗英國佬,到為保四明公所發動市政罷工對付法國人,他從沒有忌憚過洋人,是個有膽有識的“大好佬”。虞洽卿之所以能在上海灘有著“一品百姓”之尊稱,就是因為有一顆敢於和洋人相抗衡的愛國之心。想到此,顧竹軒精神為之一振,一把扯著馮三和,嘴裡吐了一個字:“走!”
在虞氏府第,聽完事情的來龍去脈,“阿德哥”也心潮難平。他雖然身為公共租界工部局五人華董之一,但對工部局此舉也憤憤不平。對“永安”這種仗勢欺人的做法,虞洽卿更是義憤填贗。況且,地段如此之好、規模如此之大的戲院,地契、執照鐵證如山,工部局說廢就廢,僅以區區500塊銀元作價收回,實在太霸道了。虞氏清楚得很:這件事,表面看上去只是地租之爭,卻有關顧竹軒的名聲與事業,更關乎今後國人如何在租界立足。作為顧竹軒在上海灘崛起的扶持人,虞洽卿當然是義不容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