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堂仁義面

[ 現代故事 ]

一、

在金堂,有一把刀格外出名。提起這把刀來,金堂人沒有不挑大拇哥的,說它是“天下第一刀”也不為過,它的出名當然是因為它的主人。

刀的主人姓陳,年過六旬,臉上總是帶著一團和氣的笑容。陳師傅在金堂的街面上開了一家麵館,名喚“金堂仁義面”。

俗話說,南粉北面。但是這句話在金堂一點也不好使,川菜的種類繁多大家都知道,而川菜有多少種,在金堂就能吃到多少種的面。金堂的面可以讓天底下的吃貨,吃上一千零一夜。

陳師傅做的是大刀金絲面。

金絲面被吉尼斯世界紀錄評選為世界上最細手工面。陳師傅正是做金絲面的行家裡手。

這種面做起來費時費力,在整個四川能做的師傅越來越少了。陳師傅憑著家傳的手藝把金絲面做到了極致。雞蛋和麵,竹槓壓面,大棒擀麵……一套工序下來,連體力最好的小夥子都得氣喘吁吁,大汗淋漓。陳師傅卻做得有板有眼,有章有法,那麵皮擀製得薄似蟬翼,迎風能像旗子一樣飄動。這還不叫絕,絕的是切面。

大刀登場!

大刀精鋼打造,重六斤六兩,長二尺,寬一尺,背闊刃窄,鋒利無比。

起刀。

陳師傅抄刀在手,碩大的一把刀在他手裡就像小孩的玩具,一點也看不出沉重。手起刀落,大刀上下翻飛,猶如蝴蝶在花叢間翩翩起舞,無比輕盈曼妙……

收刀。

刀下的麵皮轉瞬間變成了千萬細絲,細若毛髮,綿而不斷。這面煮後更是變得晶瑩剔透,絕不會粘膩或斷線,而且韌勁兒十足,彈口爽滑,再配上獨家秘製的滷汁,令吃客們連呼“巴適”,真是好面!

二、

陳師傅有個兒子叫陳厚。陳厚腦子靈光,學啥會啥,幹啥像啥。他自從不上學了就在麵館裡跟父親學做面的手藝,如今娶了妻生了子,算起來入行也有十來年了,這做面的手藝比他老子也差不到哪裡去了。這要放在老年間,陳厚早就能出師了。然而陳師傅始終把著面案,不讓陳厚插手,總認為兒子還欠著火候哩。

陳厚自然不服,話裡話外對陳師傅一肚子的意見。

陳厚有意見的不止這一方面。他還嫌老子沒有經濟頭腦,不會賺錢。

陳師傅每天頂多只做九十九碗麵,多一碗也不做。不是嫌苦嫌累,陳師傅說這是祖上傳下的規矩,變不得。陳厚就氣,有啥子變不得的嗎?憑著“金堂仁義面”的招牌,再做二百碗麵也賣得出。可陳師傅腦子一根筋,彷彿跟錢有過節,就算街坊四鄰央求:“老陳,你的面今天沒得吃上,給咱多做一碗,給雙倍的錢,咋樣?”

陳師傅還是帶著一團笑容:“沒得吃上,明天早來就是嘍。今天做夠了數,不做!”

“老漢,我有個子想法,不知當講不當講?”陳厚終於沉不住氣了,“你讓我去開家分店,保證讓咱的金絲面在金堂獨霸天下,擠垮十家八家的麵館不在話下。然後招商加盟全國開連鎖,就像肯德基、麥當勞那樣成為大牌……”

陳師傅哼一聲:“分你個頭!記住,在金堂永遠就這一家!”

陳厚知道父親的脾氣,看來開分店連鎖的事情還得從長計議。

於是陳厚轉了個話題:“還有個事情,我老早就想說了。咱店裡的那個啞巴……”

不料,陳師傅一聽立刻冷了臉:“說了多少次,他不叫啞巴。他是你叔!”

陳厚一晃腦袋:“有我和我媳婦在店裡給你打下手,咱不需要外人……”

陳師傅火冒三丈:“他不是外人,他是我弟,你的叔!”

陳厚不屑地道:“我小時候有一次聽我媽講起,你沒有兄弟姐妹,啥時候冒出個弟弟?留他在店裡做夥計也可以,憑啥子給他開那麼高的工錢?”

陳師傅咬牙道:“我掙的錢,願意給誰就給誰。”

陳厚也惱了:“我是你兒子不是?”

陳師傅呸一聲:“兒子咋樣?你不是那個料,一個子休想得到。”

陳厚憋著一肚子火氣,抬屁股就走。話不投機真是半句都多。但是轉念一想。老漢也不容易,母親去世早,費心費力把自己拉扯大,先順著他,這麵館早晚有自己說了算的那一天,到時第一件事就是把啞巴辭退,那個啞巴咋看咋不順眼。

補充糾錯
上一篇: 特別通行證
下一篇: 討價還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