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江”共舞

[ 現代故事 ]

楊宗立,男,漢族,湖北荊門人,1963年6月12日出生,中共黨員,正高階工程師,現任中國三峽建工(集團)有限公司烏東德工程建設部主任、黨委副書記。1984年參加工作以來,他先後在三峽、向家壩和烏東德水電站工程第一線工作,歷任中國三峽總公司工程建設部左岸工程專案部輔助專案處處長、航建專案部主任,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向家壩工程建設部副主任等職務。

2011年烏東德工程建設以來,作為烏東德水電站建設“總指揮”,他帶領團隊攻克了一系列世界級技術難題,創造了8項世界第一、15項世界首次的行業紀錄,保障了6月16日烏東德水電站提前實現全部機組投產發電的目標。個人先後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技術發明獎10餘項,2020年被評為中央企業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2021年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被國資委黨委評為2021年首批“央企楷模”先進個人。

他叫楊宗立,中國三峽建工(集團)有限公司烏東德工程建設部主任、黨委副書記,是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中央企業勞動模範,2021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他像水輪發電機組裡的“轉子”,一輩子繞著“江” 打轉,將三峽、向家壩、烏東德三座超級水電站,從長江推向全世界。

一天,女兒特意給楊宗立打了個電話:“爸,跟你說件事。我們單位一個領導工作太累,猝死了……”

“哎喲,那真是太可惜了。”

“爸,那個……你要注意身體。”

電話這端的楊宗立泣不成聲。自己在外,家裡的親人在惦記著自己,他感到很溫暖……

“一雙腳”傳奇

2011年,三峽集團一聲令下,楊宗立義無反顧地來到金沙江畔更深處的烏東德水電站,擔任工程籌備組組長、臨時黨委書記,負責水電站建設的籌備工作。

烏東德有什麼?有高山峽谷、險灘密林、湍急水流……可就是沒路、沒水、沒電。想要洗澡,還得從山溝裡牽一根水管出來,用那筷子般細小的水流擦擦身體。然而,楊宗立就要在這樣的環境裡,帶領手底下僅有的十幾個人,謀劃出一座宏偉的水電工程。

平地起電站的第一步就是實地踏勘壩址周邊環境。說白了,楊宗立要用一雙腳來勘探地勢地貌,最佳化設計方案。

2011年10月1日,楊宗立帶著隊伍到金沙江支流魚河去踏勘,中途要換乘衝鋒舟。那是一處回流灣地勢,兩岸全是陡峭的險山,江水湍急非常。自古以來,被漩渦打翻在此的船隻不計其數。他們乘坐的衝鋒舟就如一片孤葉,在翻湧的浪花上隨波逐流,同行的小夥子們抓著船舷不鬆手,而楊宗立卻很淡定地端坐著,一雙眼睛像是掃描器,將兩岸地勢快速收入眼底。

這條踏勘之路,又何止那萬千浪花?更多時候,他們需徒步穿越花椒地、油桐林、山溝溝。偶爾找到通往村莊的羊腸小道,遇上村民,楊宗立就問:“你們認為建設電站對你們有什麼好處?”他把村民的回答一一記在心裡,就像建了個檔案。

三個月後,楊宗立帶著團隊順利完成了踏勘工作,憑著掌握的第一手資料,對預可研報告中的施工總佈局進行了徹底最佳化,小到可以少修一條路,大到可以節省兩三年建設工期。

施期是位於烏東德壩址下游的一片開闊地域,設計方打算在這裡規劃一個砂石骨料加工系統,可楊宗立果斷地拒絕了:“不能這麼幹!修一條從壩址到施期的路,三年都不一定能修好,你讓我怎麼在三年內建好導流洞?”導流洞建設是電站建設的第一步,若不能按時修好,大江截流、大壩基坑開挖、大壩澆築等都會受阻。幾番討論之後,新的砂石骨料加工系統被確定建在下白灘,那裡距離壩址更近,地勢也較為開闊,三年的工期就這樣節省了下來。

楊宗立是烏東德敢憑雙腳走完整個施工區的第一人,正是憑著這雙腳,他改變了電站規劃設計中以設計方經驗為主的慣例,帶著團隊走出了一條最佳化設計之路……

補充糾錯
上一篇: 送你一張貴賓卡
下一篇: 挑刺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