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社群醫院的患者王大媽和張醫生爆發了激烈的衝突。
為啥呢?還不是因為“排隊三小時,看病三分鐘”?
王大媽60多歲,是慢性糖尿病患者,身體狀況不好,整日憂鬱,一有“風吹草動”就想找專家來看看,特意一大早掛的專家號,可排到時已到上午11點多。
張醫生也很冤。她作為社群醫院的專家,每天坐診都是爆滿,連個喝水去衛生間的時間都沒有,今天看到王大媽時,她已經看了50多名患者……經過初步診斷,翻看了各種檢查結果,她認為王大媽身體並沒有異常,便交代了一句“每天注射胰島素,定期複查”後叫了下一個病人。
後面還有20多個病號呢,可王大媽不理解,覺得她都這麼不舒服了,張醫生還不認真,兩個人就吵了起來,最後被人拉開了。
回家後,王大媽還不忘在糖尿病患者交流群裡吐槽一番。這個群是醫院內分泌科實習護士阿拉建的,目的是為了方便交流,張醫生等專家們也在其中,不過他們對這些患者的吐槽見得多了,懶得反駁。
“知前世姻緣,解今世病痛……”一個微信名叫黃大師的人在微信群中釋出了廣告,說可以分文不取為別人解決病痛,並@了王大媽,兩個人就這樣聊開了。
黃大師十分熱情,和王大媽聊的火熱,更重要的是,黃大師真是個“仙兒”,竟然能算準王大媽的生辰八字,王大媽對他更信任了,隨後在黃大師的要求下,兩個人開始了私聊。張醫生當時正忙,在群裡提醒了王大媽一句可能是騙子,但王大媽也沒有反應。
私聊後,黃大師告訴王大媽,之所以她今生要忍受病痛,是因為前世給別人造成的血光之災太多,有可能她前世是一名土匪。要想解除現世的病痛,就需要給他人解除血光之災,每多解除一次,自己身上病痛就會少一分。
王大媽聽明白了,可給別人解除血光之災,談何容易啊!她和老伴先是到馬路上提醒行人走斑馬線,目的是防止行人發生事故;又到工地提醒工人戴安全帽,防止被高空墜物所傷……可給黃大師溝通之後,黃大師說,這些血光之災發生的機率本就很低,所以王大媽給別人解除的血光之災還是很少,不足以緩解她身上的病痛。
這下王大媽沒辦法了,懇求黃大師幫她指一條道。黃大師算了一番,最後說,他突然算到王大媽現世也給別人造成了許多血光之災,並且有一個神器可以幫助王大媽積德,減少病痛。
啊?王大媽疑惑了。要知道,她向來是與人為善的,更別說給別人帶來血光之災了。
不一會兒,黃大師給王大媽發來幾張照片,只見全是有人手部受傷流血的照片,還發來一段話,說“據統計,每隨意丟棄30枚針頭,就有1名清潔工作者受傷”,然後發來了“寶盒”的照片,王大媽一看,那不是銳器盒嘛!
這個銳器盒,是專門收納廢棄針頭的,王大媽有印象,醫院還推行過一段,不過大家都嫌麻煩沒有用,沒想到黃大師還很與時俱進呢!自己一天一個針頭,一年就隨便扔了300多個針頭,得病這麼多年,按照黃大師的說法,少說也有幾十個人被扎傷流血了,看來真是件缺德的事兒啊!
這事情好辦,王大媽第二天就到醫院找護士領了一個銳器盒。這東西成本很低,醫院本來就是免費發放給大家的,集滿一個銳器盒的針頭,交給醫院,就可以換一個新的盒子,甚至有的醫院還可以贈送幾支新針頭呢。不過患者覺得自己都是病人,嫌麻煩懶得做罷了。
王大媽每天注射完胰島素,“啪嗒”把針頭送入銳器盒。想到自己再也不會給別人造成血光之災了,心中就是一陣輕鬆,這一段明顯感覺沒有那麼抑鬱了,精神也好多了。
與黃大師聯絡了之後,黃大師肯定了王大媽的行為。不過黃大師說,量還是不夠!王大媽心想,那怎麼辦?總不能一天注射兩針吧?那就超過劑量了啊!
黃大師彷彿知道王大媽心中所想一樣,說:“你一個人的量肯定是不夠的,但是你身邊有很多病友,他們沒幾個人用銳器盒,如果你能幫他們使用上銳器盒收納針頭,不僅增加他們的陰德,你的陰德也能再積累一份呢!”
王大媽一聽就明白了,想想這個確實可以辦到,光她認識的病友姐妹就有二三十個呢,不過大家都是病人,平常很少交流罷了。王大媽隨後就聯絡了這些她認識的病友,大家都是五六十歲,一聽王大媽說做這個可以積德,對疾病有幫助,大家都很有熱情,甚至還建了一個群,每天在群裡打卡互相監督,或者定期開展活動,輪流到病友家裡聚餐,注射完胰島素之後,大家統一放入一個銳器盒裡……
一轉眼,半年過去了。在黃大師的“指導”下,王大媽等人雖然還需要定期注射胰島素,但身體和精神都好多了,他們中有很多都做了醫療垃圾回收的志願者,還有人得到了醫院的表揚哩。醫院組織他們到社群演講推廣,他們別提多神氣了!
微信群裡病友們的變化,張醫生看在眼裡,她雖然不信黃大師那一套,認為他就是騙人的,但畢竟黃大師沒做什麼壞事。後來,張醫生@了黃大師,問,能不能抽時間見個面?
張老師,我們天天見面,還需要抽時間嗎?黃大師回覆。
張醫生正疑惑著,阿拉推門進來了。原來阿拉就是黃大師!張醫生驚得下巴都掉了。
原來,阿拉是學校綠色環保組織的志願者,到這所醫院實習後,發現醫院雖然提倡患者使用銳器盒,但患者出於對醫院不信任、嫌麻煩等原因很少有人使用,導致大批的自用針頭流入普通垃圾箱,清潔工作者很容易受傷,甚至感染嚴重的疾病……於是阿拉就建了個小號,在糖尿病患者群中冒充“黃大師”,透過算命的方式讓患者們養成了使用銳器盒的習慣。
“張老師,你不會怪我吧?”阿拉怯生生地問,“我大姨也是一名清潔工,她經常被針頭扎傷,我們看了都很心疼……”
“不會的,你做了件好事。”張醫生說。其實她心中也像打翻了五味瓶一樣。她這幾個月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後來才明白了,阿拉的“騙術”之所以能起作用,關鍵是病人們身體有好轉,一傳十、十傳百,有了口碑作用。病人們抑鬱,是因為年齡大退休了,久病而無人理解,他們有被社會拋棄的感覺。阿拉的“騙術”讓他們發現,自己透過努力也可以幫助他人,愛心被激發,對情緒的控制大有裨益,線下的志願活動,更讓他們獲得了認同感和尊嚴感,抑鬱的情緒自然就少了……
沒想到久攻不克的患者抑鬱問題,就這麼被這個00後實習護士化解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