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市裡有條石扇街,名字的由來,是因為街面上開著一家老飯莊,叫石扇居。前些年這家店的招牌下面吊著一塊石扇,看樣子像是一塊石磨的三分之一,半徑有二十厘米大小,四周雕著魚、水草等紋路。有人問過店主趙師傅,幹嗎掛這個物件?趙師傅回了句“找人”,就不說話了。
後來趙師傅年事已高,飯莊由他的兒子趙老闆接手,這塊石扇就被趙師傅拿回家了,但石扇居的名字還留著,畢竟是老字號。石扇居的主打菜是陽澄湖螃蟹,趙老闆善於經營,生意蒸蒸日上。可是這天,石扇街又一家蟹店開張了,店主姓錢,東北人。店名起得響亮——霸王鮮,主打菜是東北螃蟹,把石扇居的生意搶了不少。
趙老闆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就找了店裡端盤子的愣頭青小李,讓他包裡藏一隻發臭的熟東北蟹,去霸王鮮吃飯。等螃蟹端上來,夥計離開,小李就把其中一隻蟹和藏在包裡的蟹調了個兒,然後一拍桌子:“老闆,你這臭蟹也賣錢啊?欺負我們當地人?”
錢老闆左看右看,覺得不像自家的螃蟹,明知道對方是來搗亂的,可想著自己是外地人,他還是低聲下氣地說:“這頓飯錢給您免單吧,給您換一隻好的。”
小李嫌事情不夠大,還要嚷嚷,旁邊桌子上一個戴眼鏡的中年人說了:“你這隻蟹沒壞啊,我用我的換。”說著就把自己桌子上的蟹換了那隻臭蟹。
這下小李有火發不出,悶悶地掉頭就走。那中年人主動代愣頭青結了賬,操著本地口音說:“錢老闆,我們本地人性格和善,不欺生,剛才搗亂那人是極個別的,您別往心裡去。”把錢老闆感動得眼淚都差點兒流出來了。
這時趙老闆就在霸王鮮玻璃門外站著呢,這一幕都看到了,他還看到中年人把臭螃蟹往袋裡一裝,走到門外,然後扔到垃圾桶裡揚長而去。其實趙老闆不是壞人,也覺得自己有點兒不地道,可生意又不好做,怎麼辦?無奈,他只好請父親趙師傅出山。
趙師傅當年白手起家開了石扇居,靠的就是做蟹的手藝,無論蒸煮都別有風味。聽了趙老闆的話,他說:“同行是冤家,這話不錯。可是動心思害人,就不對了。別管本地蟹還是東北蟹,只管盡心做好你的螃蟹,生意自然會上去。要懂得包容,才能做大。”
包容?趙老闆一聽都快哭了,獨家的買賣被攪了,還說什麼包容!趙師傅見狀,就從床下拿出那塊石扇,也就是當年掛的招牌,說:“你先聽我說段石扇的故事吧。”
趙師傅本名趙山,那還是新中國成立前,因為連年受災,他只好和從小玩大的朋友錢青闖關東,到了東北海邊的盤錦。剛來的時候自然人生地不熟,想打個短工都找不到,眼看只能流落街頭乞討,幸虧遇到了當地一個養蟹的小夥子名叫孫鳴,收留了兩人。三人都是棒小夥兒,平時就在蟹塘裡養蟹,孫鳴教他們兩個怎樣捕蟹、綁蟹、煮蟹,趙師傅的煮蟹手藝就是那時候學的。
三人的關係越來越好,索性就效仿劉關張,拜了兄弟。趙山老大,錢青老二,孫鳴老三。趙山把從老家帶來的石磨一分為三,每人拿一塊,作為標記。有人可能要問,為什麼趙山要從老家帶這麼沉的東西?只因為他父親是石匠,家裡窮,除了石器沒別的,兒子逃荒就帶上了,當時是作為以後一家人相認的標記。
最後,趙師傅說:“沒有孫鳴收留,我和錢青就可能餓死在東北街頭,這就是包容。如今街上的霸王鮮,也是東北人開的,我們也要容納他。”
二、
趙老闆請不動父親出山,只好回了石扇居。這天他接到通知,說本市要開一個鬥蟹大會,評選出烹調螃蟹的冠軍飯店,獎金三千元。
三千元不算多,但趙老闆明白,要是得了冠軍,這可是最好的廣告。他立刻報了名,可在報名現場,他又看到了錢老闆,這才是冤家路窄啊!錢老闆在他面前先填了表,然後打了個招呼,出門上了車。就在關車門的時候,趙老闆看見座位上放著一樣東西,正是一面石扇!
趙老闆急忙回家,告訴了父親趙師傅。趙師傅一驚,霸王鮮老闆姓錢,又有石扇,莫非就是錢青的後人?自己當初掛石扇的目的,正是為了找錢青和孫鳴這兩位結義兄弟。
趙老闆也很高興,說如果相認,那就都不是外人,有事就好商量了。趙師傅臉色一變,哼道:“我找錢青,是為了跟他算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