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赤烏元年,百家姓時裡還沒有斯姓。斯姓是由“史”姓衍化而來,出自周大夫史佚之後。子孫遂以史為姓,原居京兆,並以為郡,其後一支定居魯國嵫陽,至漢史誥,官僕射。其子史偉不滿曹氏渡江南侵,約於興豐二年(公元196年)自嵫陽徙家於現今東陽六石后里一帶,家中有父母、老婆和兒子、媳婦、孫子等八人,史偉在吳國當廷尉。由於廷尉執法如山,剛正不阿,誰該殺誰不該殺,掌握著生殺大權。由於當時吳國律典甚嚴,被判極刑的較多。史廷尉感到殺人過濫,不利國家的長治久安。於是,他在法律尺度內,儘量從輕發落。史廷尉為人正直,,美譽全國。但在掌握生殺大權之中,難免結下冤仇。明槍易躲,暗箭難防。有一次,一個案子送到史廷尉處終審,史廷尉看了案子後,認為判得過重了,酌情減了刑期。誰知,原告憑著朝中有靠山,為洩私憤,從中大做文章,指控史廷尉徇情枉法,執法犯法,在孫權前告了御狀。孫權大怒之下,將史偉判了死刑,下到了大牢裡。
訊息傳回東陽史府,無異於晴天霹靂,家人哭的天昏地暗。廷尉夫人悲痛欲絕,心想老爺為國家江山,忠心耿耿,反而遭到小人的誣陷,皇帝卻不分青紅皂白,把老爺判為極刑,行將身首異處,這公理何在?在時,史偉的大兒子史從擦了擦臉上的淚水,對娘說:“事到如今,只有一個辦法——”
廷尉夫人看見兒子有辦法了,頓時眼睛一亮,止住眼淚,急忙問兒子“有何辦法”,史從說:“我去給父代刑”。當時吳國的法律,父親犯法,可以允許兒子頂替代刑的。娘一聽此話,哭得更傷心了。說:“你去頂替父罪使不得啊!你和你爹在我心中是一樣重要啊!”史從又說:“作為兒子孝順父母是的,我長這麼大了,也沒有為父母做過一件孝敬之事,我......”娘打斷兒子的話說:“兒啊,別說了......”娘一邊說一邊淚流滿面。史從再三央求娘說:“我是長子,盡孝道是兒的本份。你們二老為我們子女不知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現在該享享清福啦”。就一撲通地跪在地上,嗑了三個響頭,額頭上鮮血直流,“娘,你多多保重,兒走了”。昂首挺胸,徑直往外走去。
“不是老爺死,就要兒子亡,這一道劫難難道都無法避開嗎?真是天殺我也”。廷尉夫人話未說完,就昏迷過去了。
這時小兒子史敦急勿勿攔住史從說“哥,趕快把娘叫醒過來,然後再商量此事,好嗎?”兄弟倆趕快把娘抬進床上,待娘甦醒過來之後,史敦情真意切地說:“娘,你也離不開爹,這家老少都要靠你們支撐,對嗎”娘,點了點頭。史敦又給哥說:“你已有老婆兒子了,你去頂替父刑,他們該誰來養活呢?”這一席話,說的哥瞠目結舌,無話可說。此時史敦又給娘說:“娘別哭了,我去代刑了,家裡還由哥在你們膝下,你就當只生一個兒子吧”。這時娘已哭得泣不成聲了。史敦又給哥說:“哥,家中的事就全拜託你了。”娘聽了兩個兒子一席話,哽咽得說不出話來了,一手拉著大兒子,一手拉著小兒子,看看這個,又看看那個,只見嘴角一陣抽動,又昏厥過去了。
這時兄弟倆趕快把娘安頓好,就去牢房見爹去了。一來到牢房見到爹,兄弟倆雙雙跪下。史從說:“爹,你回去吧,我來替你代刑了。”這時史敦對哥的舉動弄得莫明其妙,家裡都說的好好的,到這裡就變卦了。史敦說:“爹,家裡已經商量好了,娘在家裡等你了,你和哥回去吧,這裡由我來替父代刑了。”爹看到眼前這種情景,久久不說話。過一會,突然將兩個兒子推開,厲聲罵道:“你們兩個不孝子孫,還不給我快快滾回去!”“爹......?”兄弟倆被爹一聲吼,四隻眼睛怔怔地盯住爹,一時發不出話來了,心想,爹是否坐牢坐的神智不清了。這時爹威嚴地說:“我先問問你們兄弟倆,你們對爹孝順不孝順?”兄弟倆異口同聲說:“孝順啊!”爹又說:“你們聽不聽爹的話!”兄弟倆齊聲說:“聽啊!”“好”廷尉稍作停頓,一板一眼地說:“你們兄弟倆年紀這麼輕,坐牢殺頭輪不到你們啊,你們回去好好孝敬娘就行啦!”
哥倆看到爹鐵定了心,不讓兄弟倆代刑,就採取了攻心戰術。史從說;“爹,你是家中的頂樑柱啊,娘離不開你,家中老少都離不你。”史敦看見爹臉上表情有了明顯變化,就乘機地說:“爹,你的心真狠啊,難道你就丟下爺爺、奶奶、娘就不管了,丟下家中的男女老少不管了。”廷尉看見兄弟倆孝敬之情,再也忍耐不住了,抱住倆個兒子,放聲悲慟。爹兒仨抱成一團,哭一陣爭一陣,爭一陣又哭一陣,攪得天昏地暗。在旁的獄警看見此景此情,無不為之感動。
這時,史敦心想,老是這樣下去不行啊!他把哥拉到一邊說:“哥,我們回家去再商量決定吧!”大哥不知是計,就悶著頭回家了。哥離開後,史敦就馬上返回牢房,一面把爹從牢房換了出來,一面又泣血上書孫權。待哥知道後,生米已做成熟飯了,哥悔恨不已。
史敦命不該死。事有湊巧,剛好遇上孫權的娘做壽,滿朝文武官員前來祝壽。吳國太一點人數,唯缺廷尉。吳國太對廷尉此人知根知底,並詢問此事一番,感到事有蹊蹺。
吳國太馬上召喚廷尉,當面詢問。廷尉慷慨陳詞,據理力爭地說:“酷刑治國,不利社稷穩定安寧。至於量刑,依據律典,確有從輕處置。但是非親非故,談何徇情枉法......”這一番話,說得國太心明眼亮。孫權回家後,吳國太馬上提起此事。孫權也感到事出有因,親自審閱此案卷,一經查終於弄清了真相。孫權感嘆地說:“人心難測呀!偏聽則暗,兼聽則明,我在廷尉案上犯錯了,那就成了千古罪人了。”孫權又是三國時期出了名的“孝子”,聞知廷尉兩個兒子爭著為爹代刑,又看見史敦泣血書文,感動不已,禁不住拍案叫絕:“斯孝子也!”
孫權不僅下令敕免史偉,還表彰其為“孝義之門”,稱讚史敦“斯孝子也”。由於當時被敕免死罪的人都要改換姓氏,孫權為表彰史敦其孝可嘉,並賜姓為“斯”,史敦受皇封后,遂改姓為“斯”。而其家鄉也就有了“斯孝鄉”的美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