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咸豐年間,鄧少先出任江蘇南通狼山鎮總兵。鄧少先雖然妻妾成群卻沒有一個兒子,唯有愛妾鄭氏生有一女,因出生在七月初七乞巧節,遂取名“巧姑”。巧姑出生後,鄭氏再也沒有懷孕,鄧總兵從此把對子女的愛全都集中在巧姑身上。
巧姑十歲這一年,鄧總兵以千金聘請江右名士孫荇州為巧姑老師。孫先生家住距狼山鎮不遠的唐閘,他中年喪妻,無依無靠,遂將外甥李耀宗收為養子,改名“孫耀宗”。孫耀宗這一年12歲,亦隨養父一起到鄧總兵家,做了巧姑的陪讀生。
光陰荏苒,轉眼巧姑已經16歲,出落得亭亭玉立,光豔照人。加之她陪穎好學,四書五經。棋琴書畫無不通曉,她父親又身居總兵之職,慕名前來擔親的人絡繹不絕。可是,幾十個有權有勢的有錢財公子哥兒們,巧姑竟無一相中。細心的母親這才發現原來女兒早已有了意中人,他就是孫耀宗。
鄧總兵知道這個訊息後非常生氣,說:“我乃堂堂一鎮總兵,又只有這麼一個掌上明珠,豈能隨便把女兒嫁給一個窮書生。這件事我絕不會答應。”為了讓巧姑死了這份心,鄧總兵以巧姑學業已成,不需要再繼續教書為由辭退了孫先生。
孫耀宗回家的當天的晚上。巧姑就病倒了。鄧總兵開始以為女兒患了感冒,並沒太再意。不曾想一連請了鎮上幾個名醫,吃了不少湯藥,巧姑的病非但沒有絲毫減輕反而越來越嚴重了。眼看著好端端的一個人只幾天時間便雙目無光,面黃肌瘦,最後竟至茶飯不思,,鄧總兵這才慌了手腳,連忙同鄭氏商量辦法。
女兒的病鄭氏心裡最清楚,她告訴鄧總兵說:“巧姑的病十有八九與孫耀宗回家有關。俗話說,角鈴還需繫鈴人,女兒的病除了孫耀宗恐怕沒人能治得了。我看不是依了她,成全她們的婚姻吧。這都是命中註定的。”鄧總兵聞言沉思良久,事關女兒性命,他不得不做出讓步。
事不宜遲,鄧總兵立即派兩名統領火速到達唐閘鎮,告訴孫荇州,說鄧總兵願意把女兒話配給孫耀宗,靖他馬上派人攜聘禮到鄧總兵家求親。
親事就這樣定下來了,巧姑的病也果然痊癒了,鄧總兵和鄭氏自然是欣喜異常。經兩家協商,決定在明年春天為巧姑和孫耀宗完婚。
話說孫耀宗新婚大喜的前一天,孫荇州父子提前來到狼山鎮,先暫時住在一家旅店裡。第二天一大早,孫耀守即乘彩轎前往總兵府迎接新娘。眼看快要到達總兵府生大門前,孫耀宗遠遠看見總兵府衙崗哨林立,戒備森嚴,官差衙役們進進出出,匆匆忙忙,十分混亂,一點也沒有辦喜事的樣子。
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孫耀宗連忙停下轎來打聽。這一打聽不要緊,差點沒把孫耀宗嚇死。原來,昨天晚上鄧總兵被人刺死,而兇手不是別人,正是鄧總兵最寵愛的鄭氏。孫耀宗心想,出了人命案,非但新娘娶不成,貿然前往恐怕還會受到牽連。三十六計,走為上。想到這裡,孫耀宗連忙調轉轎頭,返回住處。
當天晚上,孫耀宗出門打探訊息,得知鄭氏已被官府押解到金陵,巧姑已經投河自殺了。提知巧姑已死,孫耀宗痛不欲生。多虧孫荇州好言相勸,孫耀宗的情緒這才稍微好了一些。令孫荇州父子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他們在鄧家住了七、八年,深知鄧總兵非常恩愛,鄭氏怎麼可能忍心下毒手謀害親夫呢?莫非有人巡視於她?為了把事情弄個水落石出,孫荇州父子決定到金陵去探監。
來到金陵後,孫荇州父子透過熟人,見到了身陷囹圄的鄭氏,鄭氏這才將事情的原委一五一地告訴孫荇州父子。
原來鄭氏孃家本姓吳,出嫁後才隨夫改鄭。鄭氏的婆家是川西方圓百里出了名的富戶。當時,率軍駐紮在川西的鄧少先覬覦鄭家財產,於一天深夜派部下悄悄地殺了鄭氏一家大小十幾口人,搶走了鄭家全部金銀財寶。新婚不久的鄭氏因藏在草堆裡而倖免於難。
天亮後,鄧少先又假裝因事路過,親自到鄭鄭家檢視,發現了年輕漂亮的鄭氏,頓時起了賊心。他假裝好人,對鄧氏好言相舅,倍加關心,又派人厚葬了鄭家老小十幾口人的遺體。家遭大難,鄭氏本不想苟活於人世,但她已身懷鄭家骨血,為了不使鄭家斷了香火,日後也有人能為鄭家報仇雪恨。加之鄧家遭大難在先,鄧少先施恩在後,鄭氏沒有看出鄧少山的目,反而對他感恩戴德。於是,,同意嫁給鄧少先,婚後六個月就生下了巧姑。
巧姑出嫁的前一天,鄭氏收拾巧姑嫁時,無意中奪箱子裡發現了她前夫身上佩戴的一塊漢白玉佩,婆婆身上戴的金銀首飾,頓時起了疑心。便追問這些東西的來歷,鄧少先當時正好多喝了幾杯酒,隨口說道:“這是四川一富豪家的物品,我派人動殺他全家後搶來的。”鄭氏這才恍然大悟,一言不發,低著頭默默地離開了。
當天晚上,鄧少先來到鄭氏房間,由於白天喝酒太多,天黑沒多久就矇頭大睡,鄭氏卻翻來覆去怎麼也睡不著。她怎麼也沒有想到和她同床共枕了18年的丈夫竟然是她不共戴天的仇人。經過一番激烈地思想鬥爭,鄭氏最終足勇氣,拿起剪刀,對著熟睡中的鄧少先喉管狠狠地紮下了去......
殺了鄧少先後,鄭氏來到女兒巧姑房間,滿含熱淚講述了巧姑的身世以及她已經殺了鄧少先的訊息。巧姑聽罷,心裡真像打翻了五味瓶,不知道是什麼滋味。事已至此,她也無話可說。她深知殺了總兵,追究起來自己免不了也要受到牽連,與其公堂受辱,不如一死了之。因此,天亮後巧姑趁總兵府內一片混亂之機跑到江邊,投江自盡。官府知道後派人打撈巧姑屍體,由於江水流得太急,始終沒有找到。
事情已經到了這般田地,孫荇州父子也只好作罷,悻悻地回到唐閘老家。
是年秋,鄭氏以謀害朝廷罪被凌遲處死。
一年後,孫荇州不幸病故,族人們想獨佔孫家財產,硬說耀宗姓李不姓孫,沒有資格繼承孫家財產,勢單力薄的耀宗鬥不過族人,只好又回到平湖他父母身邊,複姓為李,繼續發憤讀書。
又過了幾年,李耀宗參加鄉試,一舉奪魁,中了舉人。主考官藩文恭看中了耀宗的人品和才華,欲將女兒話配給耀宗,託媒人向耀宗提親。自從巧姑死後,耀宗早已心恢意冷無意婚娶。但父母卻自做主張,答應了這門親事。耀宗無力反抗父母之命,只好順其自然,聽天由命,
卻說耀宗新婚大喜之日,家裡高朋滿座,門前車水馬龍,好不熱鬧。然而,此時此刻,耀宗思念著巧姑,獨自一人坐在牆解暗自垂淚,直到花轎來到門前,才被人拉出去迎接新娘。誰知耀宗揭開轎簾朝裡一看,大家都傻了眼。原來新娘頭頂蓋頭,以絲巾繫頸,吊死在轎內。眾人一陣忙亂,解下新娘脖子上的絲巾,救下了新娘。
由於新娘上吊時間短,加之轎內高度不夠,大約過了一個時辰,新娘又慢悠悠地醒了過來。恰在此時,耀宗來到屋內看望新娘,四目相對,兩人不約而同地驚叫道:“怎......麼......會是你?”
原來,新娘不是別人,正是當年投江自盡的巧姑。
那日,巧姑投江後,適逢潘文恭乘船從她投江的地方經過,連忙命人把她救了上來。待巧姑醒來後,潘文恭問明情況後,見巧姑陪明巧,人長得又漂亮,有意將她收為養女。無家可歸的巧姑只好做了潘文恭的義女,隨潘文恭而去。生活安定下來後,巧姑曾讓潘文恭託人到唐閘打聽耀宗的下落,只因耀宗早已返回平湖老家,並複姓為李,所以一直沒有結果。
當潘文恭告訴巧姑要把她話柄給李舉人時,巧姑有心不答應,又不忍心辜負養父救命之恩和一番好意,只得勉強答應。
出嫁這一天,巧姑思念耀宗,傷心至極。思前想後,決定以死來表示她對耀宗的深情厚意。於是,她在轎內悄悄地解下脖子上的絲巾,系在轎頂上,上吊自殺。多虧搶救及時,這才撿回一條命。她做夢也沒有想到她醒來後,睜開眼睛看到的第一個人竟然是她朝思暮想的耀宗哥。
就這樣,巧姑曾一度差點兒病死,又兩度自殺,兩度被人救起,最後陰差陽錯,終於與她深深相愛的人結成了百年之好,真是一件千古奇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