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遙遠的山間,有一條小溪,它的水清澈見底,彷彿晶瑩的玻璃。小溪總是特別愛乾淨,它對自己的水質要求極高,不容許任何汙濁。
有一天,一些水草和浮萍問小溪:“小溪,我們能在你這裡安家嗎?”
小溪卻搖搖頭說:“不行不行,你們會把溪水弄髒的!”
水草和浮萍只好失望地離開。
然而,小溪漸漸感到孤單,因為它看到其他的小溪裡有許多生物在快樂地生活,而自己的溪裡卻總是空空如也。
它開始思考:我這樣堅持自己的“乾淨”,真的對嗎?
有一天,小溪看到一條小魚在水窪裡遊動,便熱情地對小魚說:“小魚,水窪太小了,快到我這兒來安家吧。”
小魚卻回答:“不行啊,小溪,你那裡連根水草都沒有,我找不到吃的。”
小溪又看到一隻青蛙在岸邊歌唱,它對青蛙說:“青蛙,岸邊多熱啊,快到我這兒涼快涼快吧。”
青蛙卻說:“不行啊,小溪,你的水太清了,連片浮萍都沒有,我到哪兒藏身呢?”
聽了這些話,小溪決定做出改變。它不再一味追求絕對的“乾淨”,而是接納了其他生物。不久後,小溪的水裡出現了許多美麗的魚兒,它們吐著泡泡,歡快地遊著。青蛙也搬了過來,坐在浮萍上,唱著動聽的歌謠。
小溪再也不寂寞了。它明白了,真正的“乾淨”不是絕對的清澈見底,而是與大自然和諧共處。
這個故事教導我們,絕對的純淨並不是真正的“乾淨”,而是要學會與大自然和諧共處。有時候,接納和包容才是真正的進步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