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前,“挑夫媽媽”突遭橫禍,丈夫在打魚時不幸失足溺亡,留下三個嗷嗷待哺的孩子和一筆債務,生活一下子把一個絕望的狀態扔給了她。望著孩子們企盼的眼光,她把牙齒一咬,換上了解放鞋,扛起了扁擔,加入了挑山工的行列,成了唯一的“挑夫媽媽”。
兩年後,她挑清了債務,17年後,她挑出了兩個大學生。以穿破100多雙膠鞋,挑斷20多根扁擔,踏出20多萬公里山路的艱辛和毅力,實現了當初終身不嫁,一定將兒女撫養成人的願望。生活給了她不幸的狀態,她由此塑造成了一位美麗的母親。
有時候,生活無奈的壓力是巨大的,在與一種生活狀態的對峙中,看不到盡頭,靠的是血緣與親情的堅守。
在一幢老式石庫門房子的斗室裡,住著父女兩人。父親是位百歲老人,女兒是個年已七旬的智障女。日常生活中,百歲老人照料著智障女兒,白天為她洗衣燒飯,晚上幫她擦屎把尿。老人雖已一百零幾歲,身體尚可,家務事不論大小,件件都親歷親為,有時社群服務員收去洗的衣服,送回時,他嫌不乾淨,還會把衣袖、領子重新洗過。
夜晚,父女兩人同睡一床,老人睡外側,女兒睡裡側,半夜女兒要坐馬桶,老人會將女兒從裡側拉出,攙著扶起,等女兒如廁完畢,再將她緩緩推回床裡,宛如女兒童年時的情景。
老人說,沒有對女兒的這份牽掛,他早就去天堂會老伴了。現在只能過一天算一天,把這又痴又傻的女兒照顧好,這或許是上天叫我做的最後一件事了!
在人生漫長而又短暫的旅途中,生活有時就是在猝不及防時,把你不想要的生活狀態拋給你,成為你人生背景的一段灰色。對此,有的人怨恨,有的人無奈,有的人平靜,還有的人抗爭。但當你用生命的色彩把它重新整理時,生活又會向你展示出嶄新的姿態。
或許,這也是一種生活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