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離此地208公里的佛羅里達州之棕櫚海灘,也正要舉行另一個歷史性的下水式,然而在興奮的人群當中,只有少數人確實知道這件事。
這艘下水的船隻,是賈奎斯·比迦爾設計的富蘭克林實驗船,和太陽神11號一樣,這是一次充滿危機的航行。實驗船上裝滿了各式航海用的科學儀器。
這艘新型的海中調查船,正準備前往強力的墨西哥灣流海面下探險。
墨西哥灣流是全世界第二大海流(僅次於南極逆流),寬約80公里、深3000尺。這道暖流從墨西哥灣流經大西洋至歐洲東北海岸,幾世紀以來,一直引起許多船員和科學家對它的興趣。
然而,人類對研究海流的起源及其動態有實際的進展,還是近200年的事!
1913年,西班牙的探險家彭西·德雷昂,由佛羅里達半島東南岸向南航行。突然,原本順風的3艘船竟然無法前進,他在日記裡寫下這件奇事:“我們原本打算向南航行,但是船卻無法前進……。雖然是滿帆風順的航行,可是船隻卻逐漸被推回後方。海流似乎比風速更強烈,兩艘較接近海岸的船隻,雖然把錨拋於海中,而鐵鏈卻被強勁的海流弄斷!”
從彭西·德雷昂航海後的兩世紀間,許多船員、探險家由於遇到墨西哥灣流而迷路或只得順著灣流航行,因此對此灣流產生了許多猜測和杜撰的故事。
直到1770年,第一張畫有橫越大西洋路線的航圖才首次完成。當年波士頓海關對英國郵船的遲延提出抗議,波士頓人懷疑,為什麼郵件從舊大陸越過大西洋到新大陸,必須花費兩週?而且總是比其他航線的美國船隻慢?當時郵政代理總裁富蘭克林,便邀請南達凱特號捕鯨船船長鐵莫西·伏魯加商討這事。
伏魯加認為是英國的船長們對這灣流沒有充分的瞭解。伏魯加說:“我們很熟悉墨西哥灣流。因為鯨魚常出入於灣流兩側,在灣流內是看不見它的。因此,在捕捉鯨魚時,必須順著灣流兩側航行,有時為了追捕鯨魚,我們必須橫越灣流到另一側……。在橫越中,有時會碰到在灣流當中逆行的船隻,我告訴他們,不要逆著這流速小時4800米的灣流航行,要越出灣流再航行較好,可是他們並未理睬。”
伏魯加船長並在大西洋航圖上畫上墨西哥灣流的路線,富氏將這份航圖寄至英國。然而,英國船長們並不認同航圖的價值和伏魯加的忠告。此後的120年期間,海洋學家們也會偶爾航行到墨西哥灣流裡,以探索此暖流的秘密。他們使用可放入水中的溫度計和採取瓶等,在各個深處收集溫度、密度的資料。並在瓶內貼上標誌後扔入海中,而這些瓶子常在意想不到的地方被拾到,因而發現灣流新的漩渦和支流。
科學家根據這些資料及其他資料,經過一番研究,下結論:墨西哥灣流是由海灣和風形成的。
貿易風在大西洋的赤道海域引起流向西方的海流,這個海流經過狹窄的猶加敦海峽,進入墨西哥灣,然後在灣內不斷地加強力量,再經佛羅里達海峽流至外海。
自從1903年,麻州鱈角灣設立了烏斯霍爾海洋研究所以來,人們更積極地研究奇妙的墨西哥灣流。為了調查灣流的水域,科學家們購買了一艘有兩隻船桅的小帆船,這艘460噸的亞特蘭迪斯號,有各種現代化的科學裝備,能載25人。第二年開始,一連數載,平靜的亞特蘭迪斯號沿著灣流在海上航行了80萬公里以上。
在許多研究中,烏斯霍爾海洋研究所的科學家,使用特殊的儀器,收集了許多有關灣流水量的資料,最後他們下了這樣的結論:墨西哥灣流的源流地區,每秒流量3000萬立方米,但是當它從新英格蘭南方流向大西洋時,每秒流量竟達1.5億立方米。
(美國最大河流密西西比河的河口洩水量,僅相當於它的1‰)。
由此測定的結果,墨西哥灣流的流量實在驚人。至於這些水量從哪裡來現在仍不得而知。
以上就是1969年6月14日,富蘭克林號從棕櫚海灘出航以前有關墨西哥灣流的資料。富蘭克林號是艘為探險2000尺深的海洋而建造的中層潛水艇,船身長15米,不僅裝載了6個乘員的日常用品,也裝滿科學儀器與航海用具。
富蘭克林號是賈奎斯·比迦爾在1965年為研究墨西哥灣流的計劃而設計的;對於這項計劃,克拉馬航空公司提供了許多資金,美國海軍部的海洋局,不僅給予海上的支援,也派遣兩位海洋學者協助設計艇上大約1噸重的科學儀器;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為這項計劃也派遣了觀察員,調查這1個月航海中乘員的反應,並將比迦爾和乘員分做3組來實驗。
中層潛水艇上的乘員為克拉馬公司搜尋灣流水域的浮游生物和礦物。海軍部海洋局的實驗,包括海水流速、能被利用的光、重力、磁嘗海洋的自然聲音、海底的構造以及測定生物生活的定期性等廣泛問題。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以船員對於長期的拘禁與孤獨———在太空站也須具有的條件———會有什麼反應為研究重心。它的實驗方法是:錄下乘員們在餐飲時的對話,要求每位乘員寫日記,並利用裝在船內的3臺攝影機,每2分鐘拍一張乘員的行動記錄照片。
在30天又11小時的航行中,富蘭克林號的乘員經歷了極為刺激的時刻。他們被迫處於緊張狀態和狹窄的活動空間,但是直到這項計劃完成時,他們創下許多榮耀的記載。
富蘭克林號順著灣流航行了1444海里(約2600公里),抵達北大西洋新斯科西亞海峽南方575公里處,然後在此處以平均650尺深度漂流。也曾在1200尺至1800尺水深間航行10次,其中五次是對海底做實際調查;乘員們此次航行,測定音速、鹽分、水溫達90萬次以上。
航空暨太空總署也花費許多時間仔細地研究乘員們每天工作的照片。
令人驚訝的是,乘員從觀測窗往外看時,發現墨西哥灣流中很少有魚類和浮游生物。此次利用聲音訊率調查灣流時,並沒有探測出在海洋中的其他許多地方都可看到的“深海散乳層”(深海散乳層是指浮游生物層,利用聲音探測海洋時,往往聲音一遇此散乳層就折返,而未真正到達海底)。
這個生物密集層,一般在600尺到2400尺之間,通常有150尺至600尺的厚度,然而,對於生物而言,墨西哥灣流只不過是個荒涼的不毛之地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