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奎琳的探險記

[ 傳奇故事 ]

 “傑克,傑克……”傑奎琳(Jacqueline Simcox)突然意識到,對方喊出的不標準英語名字,找的正是自己。一番費力的交談後,傑奎琳坐在了呼呼生風的摩托車上。她又是緊張,又是亢奮。她不確定這個陌生人會將她載到哪兒去。

  整整一個星期了,尼泊爾的加德滿都對於這位受過良好教育的英國女士來說,仍然充滿了神秘和誘惑。在當地人看來,傑奎琳的出現,更是引人注目,上世紀80年代初期這裡並不多見外國人,尤其是獨自來此的外國女人。

  此時的傑奎琳是英國斯賓克公司(Spink&Son)東方藝術部門的主管。數月前的一天,有一個來自美國的年輕人,找到傑奎琳的同事,拿出一件中國絲織品表示想出售,可是同事並不感興趣。這讓路過的傑奎琳偶然看見,她覺得很有趣,因為在公司從來沒有見過這類物品,她將這件絲織品買了下來。“我之所以堅持為公司買下來,是記得英國維多利亞·阿爾伯特博物館有一件一樣的。”傑奎琳對我說,“我有印象,應該是明代晚期的東西,是緙絲的,大約是普通桌布大小。後來一比,完全是一對。”

  在查閱資料,與博物館藏品做比對的過程中,傑奎琳覺得這事越來越有意思了。她從賣方那裡得知,東西是從尼泊爾帶回來的。傑奎琳說:“很多年輕人會去尼泊爾爬山,通常會先停留在加德滿都附近的一個小地方,很多賣旅遊商品的都集中在這裡。那個美國年輕人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買來的。”

  傑奎琳瞭解情況後,直奔加德滿都,就有了開頭的那一幕。初入加德滿都,酒店的工作人員很好奇,紛紛問她,你到底是做什麼的?為什麼來尼泊爾?她並不敢告訴真相,只說是來找人做地毯。不過傑奎琳的身上隨時帶著那件絲織品的照片,遇到賣工藝品或古董的小店,她都會進去問問有沒有這類東西。她發現,每一家拿給她看的其實是同一批東西。商人們私下將貨品傳來傳去。“當時他們開出天價,每件東西都要10萬美元。後來我發現,第一天看到的肯定要價很貴,多待幾天,等很多人看完說不要了,就能以很便宜的價錢買下,通常是一兩千美元。這些商人一看到現金就投降了。”傑奎琳笑著說。

  傑奎琳大學主修的是西方藝術,她曾希望將來能從事相關領域的工作。畢業後,她有兩個選擇,繼續讀博士學位,或者學一些技能,找一份工作,她選擇了後者。1971年她來到倫敦,一邊學打字,一邊給各家藝術類公司寫信找工作。七八個月後,一家名叫斯賓克的公司有了迴音。

  斯賓克公司成立於1666年,是全世界最早的藝術品公司。最初以經營金幣和典當業務為主,1850年成立東方藝術部,一度是全球最大的古董零售公司。不過,當時招聘的職位是秘書。傑奎琳說,英國當時很保守,女人只能做秘書。進公司後,老闆說你可以挑選一個部門當秘書,這對我來說已經很幸運了。當時公司的業務有幾大類,英國傢俱,這是最主要的部門,其次是錢幣部,最後才是中國藝術部。傑奎琳學的是西方藝術,又生活在英國,每天都在和傢俱、錢幣打交道,在她看來,這些都太過生活化,而中國藝術讓她覺得神秘莫測。她說:“如果我每天的打字都是與中國有關的內容,多少能對這個國家的文化歷史有所瞭解。”就這樣,傑奎琳勤勤懇懇做了3年秘書,老闆退休前,將她升任為部門的初級專家,她由此開始了與中國藝術品的親密接觸。

  斯賓克公司的銷售模式,是由各部門的業務人員直接購買古董,然後以零售形式出售。

  傑奎琳的尼泊爾之行,讓她有了一個想法,絲織品相對於其他,如陶瓷、傢俱、漆器,價格還沒有起來,可以慢慢把網路建立起來,或許可以成為一個獨立的門類。尼泊爾的生意人也因為傑奎琳的多次購買,知道她是一位大主顧,因此有相應的人給她找貨,然後拍照,定期把照片寄到英國。傑奎琳告訴我:“那時好東西真的很多,大部分是晚明的東西,最早能找到晚唐到元代的絲織品。”

  尼泊爾位於喜馬拉雅山南麓,北鄰中國,如今從西藏樟木進入加德滿都只需5小時左右的車程,中尼之間有著上千年交往的歷史。晉代高僧法顯、唐代高僧玄奘曾到過佛祖釋迦牟尼誕生地蘭毗尼(位於尼泊爾南部);唐朝時,尼泊爾公主尺真與吐蕃贊普松贊干布聯姻;元朝時,尼泊爾著名的建築師阿尼哥曾來華監造北京白塔寺。因此,在尼泊爾很容易找到中國的藝術品。傑奎琳說,當時的貨源,一直以尼泊爾、印度過來的為主。

  然而,傑奎琳找來的這些絲織品並不被認同。當時人們主觀認為有幾百年時間的絲織品一定是殘破得厲害。傑奎琳找來的幾乎像全新的,她甚至找到一卷滿繡龍的明黃色織料,完全沒有用過。“所以在起步的時候很難說服他們這些是真的東西。”傑奎琳說,“更難的是在斷代上,博物館的專家幾乎是一概否定。我曾經買過一個有永樂年款的,款識是繡上去的,大部分專家不同意,我們將東西拿去牛津大學做碳14的檢測,和所屬年代吻合,即使有這種科學的鑑定專家們也不相信,說是不對。可他們根本沒有親自跑到加德滿都去看這種東西。在那個封閉的時代,主流以外的東西都很難被認可。”

  斯賓克公司關於亞洲絲織品的領域是由傑奎琳建立起來的。當時是一片空白,這方面的知識幾乎是沒有。但是,斯賓克在西方世界太有名了,傑奎琳不管到哪個博物館都會很受歡迎,開啟倉庫讓她看。傑奎琳也因此有很多機會去學習,去比較。遇到絲織品上出現特殊的圖案時,她會和瓷器、玉器、書畫方面的同事交流,聽取他們的意見,這樣能對物品有很好的橫向比較。

  1989年,在傑奎琳的建議下,公司舉辦了第一次絲織品方面的藝術展覽。傑奎琳告訴我:“客人有兩種,一類就是博物館,其中大部分是美國的博物館,英國所佔的數量反而很小。因為英國的博物館在購買一件館藏品時,需要這件物品的詳細記錄及報告,需要多方證據來證明這個東西不存在任何問題。第二類客人是少數的私人收藏家。”

  傑奎琳與公司另一位中東及印度紡織品專家共同撰寫圖錄,裡面收錄了224件全球主要絲織品品種,其中80多件來自中國。全世界所有著名的博物館都收到了圖錄,反響極大,因為在當時沒有一本相對專業的絲織品書籍,這本書在一段時期內成為非常重要的參考工具。

  “從來沒有過的盛況,參觀者的反映都是很不錯,展覽結束時,東西幾乎賣光。大部分進入博物館、私人收藏家,主要以歐美為主。”

  說完,傑奎琳起身為我拿來當年的圖錄,其中一件12~13世紀的金線繡佛像的錦緞和正在展示的一件一樣。上面有5尊不同姿勢的佛像,由左至右:不動佛、寶生佛、毗盧遮那佛、阿彌陀佛及不空成就佛。佛像背後有杏仁形光輪,卷葉襯底,花飾為邊。每尊佛像盤坐於蓮花座上。

  傑奎琳告訴我,1989年展覽的這件在當時賣給了法國吉美博物館,而現在展出的這件是她離開斯賓克公司後找到的。“找到第二件的時候,我認為這件東西不只是一件或兩件,還應該有,於是我給一些博物館和私人藏家發去圖片,根據反饋回來的訊息和我查閱的資料,全世界有8塊這樣的錦緞,歷史上它們應該是一件,後來被人剪開幾段出售。”

  1993年,斯賓克公司被佳士得收購。1996年傑奎琳辭去公職,開創了自己的公司。她決定不開店,只在每年參加一些著名的博覽會,比如荷蘭的“TEFAF Maastricht”、英國的“Asian Art in London”、香港的“國際古玩及藝術品博覽會”等,在斯賓克的25年裡,她積累了大量的客戶資源。傑奎琳說:“現在歐美那邊大部分絲織品都在私人收藏家手裡。他們是一個很獨特的群體,因為紡織品相對偏門,而且這類東西不是很容易儲存,從事收藏要認真地對待它,保護它。但凡去收藏的人一定是很愛它們的,這些人富有且低調,最終藏品流散出來的機會不是很大。”

補充糾錯
上一篇: 古墓罪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