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風氏是古越先祖,夏禹時代杭嘉湖一帶的一位部落首領,治水英雄。
大禹治好地上洪水,來到會稽茅山開慶功會。各路治水的領頭人陸續前來。
到了開會的日子,只缺一個防風氏。
防風氏個子非常高大,曾經和大禹的阿爹一起治過水。因為他們治水只堵截,不疏導,治水失敗了。鯀被砍了頭,防風氏僥倖留下。
後來,防風氏又跟大禹治水,不願跟隨大禹去挖河,說讓他帶些人仍到山間去築壩攔洪。大禹心裡雖不高興,還是同意了。
防風氏帶了些人在四明山築壩,把四明山北坡的水全攔了起來。這回他以為大功告成了,就頭枕在山巔,腳擱在壩上,呼嚕呼嚕睡起大覺來。
不料轉身時腳一蹬,大壩倒了一大截。山洪嘩啦啦往下瀉,搞得餘姚百姓死傷慘重,等到防風氏重新把壩築好,已是大禹在茅山開會的第二天了。
防風氏懊懊喪喪來見大禹,大禹十分氣憤,就問身邊執法的人道:“損壩瀉洪,毀田傷人,該定何罪?”
執法的人答道:“立斬!”大禹點了點頭便叫隨從把防風氏綁了去殺頭。
因為防風氏個子高大,跪在地上,執刑人的刀子還夠不著他的項頸。
於是大禹就叫人建造了一個刑堂,堂中央設立高臺,讓防風氏跪在刑臺下,執刑的人站在臺上,這樣手起刀落,才把防風氏的頭斬了下來。
大禹斬了防風氏。立即帶領一行人趕到餘姚去挖江,引洪入海。
當地百姓便把防風氏的屍體葬在附近。
後來老百姓在治理鏡湖時,還掘出過一根七尺長的人骨,據說便是防風氏的腳骨。於是人們在那裡建了一座“七尺廟”,紀念防風氏沒有功勞也有苦勞。
有的學者認為,禹王殺防風的主要目的在於殺一儆百,藉以削弱本地區部族勢力,有利於夏王朝在太湖流域的統治地位。他們認為,公元前2198年,中原華夏部落軍事聯盟的最高首領夏禹巡視江南,在今紹興會稽山召集各地諸侯會議。因防風氏曾勸阻並反對禹企圖破壞原始邑主禪讓制度、傳位於其子啟的決定,於是禹借赴會遲到之罪殺害了防風氏,製造了我國曆史上第一樁千古冤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