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揚得意

[ 民間故事 ]

  揚揚得意【yáng yáng dé yì】,形容十分得意的樣子。出處《史記·管晏列傳》:“其夫為相御,擁大蓋,策駟馬,意氣揚揚,甚自得也。”

  春秋時,齊國有一個大夫叫晏嬰。晏嬰是當時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才智過人,能言善辯。據記載,有一次,晏嬰出使楚國,楚國的君臣想耍笑一下晏子,顯顯楚國的威風。

  楚國人認為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門的旁邊開一個小門請晏子進去。晏子走到小洞前邊,看了看,說:“這是狗洞,不是城門。出使狗國的人,才從狗洞進。今天,我是出使楚國,不是出使狗國。請問我是來到了狗國呀,還是來到了楚國?”楚人無話可對,只好開啟城門,迎接晏子進去。

  晏子拜見楚王。楚王說:“齊國沒有人可派嗎?竟派您做使臣。”

  晏子回答說:“齊國的都城臨淄有七千五百戶人家,人們一起張開袖子,天就陰暗下來;一起揮灑汗水,就會匯成大雨;街上行人肩膀靠著肩膀,腳尖碰腳後跟,怎麼能說沒有人才呢?”

  楚王說:“既然有這麼多人,為什麼要派你這樣的人來出使呢?”晏子不慌不忙地回答:“噢!這您就不知道了。我們齊國派遣使臣有個規矩:要是對方是個上等國家,就派一個有本事、有德行的人去;要是對方是個下等的國家,就派一個碌碌無能的人去。因為我是最沒出息的人,所以才把我派到你們楚國來。”

  又有一次,晏子將要出使楚國。楚王聽到這訊息,便對侍臣說;“晏嬰,是齊國善於辭令的人,正要來,我想羞辱他,用什麼辦法呢?”侍臣回答說:“在他來到的時候,請讓我們捆綁一個人,從大王面前走過。大王就問:‘這人是幹什麼的?’我們就回答說:‘是齊國人。’大王又問:‘犯了什麼罪?’我們就回答說:犯了偷盜的罪。”

  晏子到了,楚王賞賜晏子喝酒。在酒席上,兩個差吏綁著一個人到楚王面前來。

  楚王說:“綁著的人是幹什麼的?”

  差吏回答說:“是齊國人,犯了偷盜的罪。”

  楚王看著晏子說:“齊國人原來是善於偷東西的嗎?”

  晏子離開座位鄭重地回答說:“我聽說過這樣的事,橘子樹長在淮河以南就是橘樹,生長在淮河以北就是枳樹,只是樹葉相似,可它們的果實味道卻不同。這是什麼原因呢?是水土不一樣啊。一個人生長在齊國不偷東西,一到楚國就偷起來了,莫不是楚國的水土使人喜歡偷東西嗎?”

  楚王聽了苦笑著說:“聖人是不能同他開玩笑的,我反而自討沒趣了。”

  晏嬰不僅才智過人,而且行為穩重,表現得很謙恭,反而他的車伕經常得意洋洋。有一次,晏嬰車伕的妻子,見到丈夫給晏嬰駕車時表現得十分得意,很生氣,提出要和他分離。

  車伕問:“為什麼?”

  這位妻子說:“人家晏子長不滿七尺,身為齊國丞相,明顯著候,你看他表現得很穩中很謙恭。而你身長八尺,僅僅是一個車伕,卻表現得洋洋得意,覺得自己了不起,所以我要和你分離。”

  後來,這位車伕處處表現得很謙恭。晏子看了很奇怪,問車伕是怎麼回事。車伕將妻子的話如實說了。後來,晏子將這位車伕推薦為大夫。

  “揚揚得意”這句成語常用來形容十分得意的樣子。

  我們知道洋洋得意,那麼洋洋得意和揚揚得意的區別在哪裡呢?在“表示自得的樣子”這個意義上,“揚揚”比“洋洋”先出現;而《現代漢語詞典》的處理也是把“揚揚”作為主條,而把“洋洋”作為副條的。這就是說,無論是從詞語歷史的角度看,還是從詞語使用現狀的角度看,“揚揚得意”才是規範的寫法。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