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詩文創新花樣層出不窮,往往別具匠心地增刪調換,就會出現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傳汪精衛年輕時,因謀刺攝政王載灃而被捕,曾作詩:“慷慨燕歌市,從容作死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
後來汪精衛墮落成賣國賊,詩人陳劍魂在報上發表了一首《改汪精衛詩》:“當時‘慷慨燕歌市’,曾羨‘從容作死囚’。恨未‘引刀成一快’,終慚‘不負少年頭’。”詩中僅按原作添了八個字,就對這個漢奸賣國賊進行了辛辣的諷刺,恰似一柄鋒利的匕首。
無獨有偶,當年胡適也曾作詩自況:“偶有幾莖白髮,心情微似中年。做了過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
後來郭沫若發表了一篇《替胡適改詩》,他將詩中的“拼命”改成“奉命”。雖僅一字之差,卻將胡適的虛偽本質揭露無遺,真可謂有借“詩”還魂之妙!
清代褚人獲的《堅瓠集》中記錄著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富翁貪“好客”的美名,卻又吝惜酒食。
一天,他家來了幾位詩人,他們等了好久,下人才端出兩盆水晶藕,客人們三兩筷就吃了個精光,之後就不見來人上菜。
這時,一位客人說道:“李太白曾經作詩,‘客到但知留一醉,盤中唯有水晶鹽’,現在刪去四字,就很符合今天宴會的情景了。”
大家忙問刪減的方法,這位客人即誦道:“客到但知留,盤中唯有水。”
眾人聽後大笑不已。只刪四字,就恰如其分地諷刺了主人既貪名又吝嗇的可鄙作風,十分詼諧風趣。
改詩換句的妙用可見一斑,改聯換字也有異曲同工之妙。某師六十大壽,幾位學生作了一副對聯送給他:“詩書滿架;桃李盈門。”不料老師由於過分高興,一激動突然病逝了。
家人想取下這副對聯的時候,只見一位弟子在原聯上下句各加了三個字,就變成:“詩書滿架悲空座;桃李盈門哭吾師。”這樣壽聯就成了輓聯,且十分應景。
洪承疇原是明代崇禎時的寵臣,官至兵部尚書。後來他受命抗清,被俘變節,成為了千古罪人。然而這個民族敗類竟恬不知恥地手書一聯高懸在大門兩側:“君恩似海;臣節如山。”
一位讀書人看了,出於氣憤在上下聯尾各添上一個字,改為:“君恩似海矣!臣節如山乎?”加上表示確定語氣的“矣”和表示反詰語氣的“乎”後,頓覺辭鋒言利,反諷辛辣,效果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