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小如鼠

[ 民間故事 ]
膽小如鼠,膽子小得像老鼠那樣,形容膽子小,不自信的人;總是怕事情落在自己頭上,怕惹麻煩或是不好的事情要自己承擔。

  典故一:

  很久以前,刺蝟和老鼠是好朋友,他們的體態和性情很相似,刺蝟因為全身長有硬刺,當他遇到危險時會蜷成一團,變成有刺的球,所以他受到的危險很小。

  善良的刺蝟為了自己的好朋友老鼠不受傷害,就把自己身上的刺分一些給老鼠。

  老鼠身上有刺以後,發現其他動物都不敢招惹自己,於是就漸漸得意洋洋起來了,感覺自己就是動物大王了。

  從此,只要一見到有其他的小動物靠近自己,老鼠就豎起它的刺衝向他們,在他們身上扎幾個小窟窿,然後自己大搖大擺地走了。久而久之,動物們都討厭起老鼠來。

  有一天,當老鼠在森林裡轉悠時,發現了美麗的孔雀,就想:“如果自己再擁有孔雀一樣漂亮的衣裳,那就更像森林大王了。”

  於是,老鼠就對孔雀說:“孔雀,你漂亮的衣服是從哪兒買的?快點告訴我。”

  孔雀說:“我可以告訴你。只是告訴你也沒有用,你身上的刺會把衣服扎破的。除非你把身上的刺拔掉。”老鼠就去找螃蟹理髮師,把身上的刺都拔掉了。

  老鼠高高興興地去找孔雀,可是孔雀一見到他,就飛上了高空,對森林裡的動物高聲叫道:“大家快來看呀,老鼠剪刺了,大家可以過安寧日子啦。”

  小動物們聽到這一訊息,爭先恐後地從家裡跑出來觀看。那些受過他欺負的小動物都朝他衝了過去。

  正當老鼠要鼓起身上的“刺”準備還擊時,才想起自己上了孔雀的當,現在已經“今非昔比”了,只好抱頭鼠竄,灰溜溜地逃走了。

  所以直到現在,老鼠白天也不敢出來,整天鬼鬼祟祟的,出洞時也總是用兩隻前爪趴在洞邊,左瞧右看,確感安全方才出洞。

  “膽小如鼠”也就是由此而來。

  歷史典故二:

  南北朝時,有一個十分膽小的人,名叫元慶和,他本來是北魏時期的官員,擔任刺史一職。

  一天,他的手下找到他:“大人,敵人已經攻到城下了,我們是不是要跟他們決一死戰?”

  而他雙手發抖的說道:“不,不...,,傳令下去,讓所有的將士放下兵器,準備投降..."雖手下極力勸阻,可他好像心意已定,出城投降。從此,他所掌管的區域全部劃入了梁朝的版圖。

  梁武帝得知此事倍感詫異:“元慶和竟然投降,就封他為‘魏王’吧!”

  幾年後北魏分裂成了東魏和西魏,又一次元慶和奉了梁武帝的命令,帶領梁朝的將士去攻打東魏的項城。

  他計程車兵報告道:”報告王爺,大軍已經到達項城了,聽聞東魏的大軍沒多久也會到達那裡。”

  元慶和謹慎地說道:“你知道東魏的大軍多少人嗎?”

  士兵信心滿滿地說“大約有三萬人!”

  元慶和如晴空霹靂一般,被徹底驚到了。神色慌張地說道:“快,,快傳令下去,馬上撤退。”士兵們不情願的按照他的旨意照做了。

  梁武帝得知,大怒,立刻傳元慶和!罵道:“豈有此理!你這樣就退兵!膽子簡直小得像老鼠一樣!看來,你不適合替‘朕’打天下,‘朕’要把你貶農村養豬去!”

  成語膽小如鼠也就由此而來了。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