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恩塔下題名處

[ 民間故事 ]

古代科舉制度中,進士及第的代稱。雁塔即大雁塔,在陝西西安的慈恩寺中。為唐玄奘所建。唐朝新中進士,均在大雁塔內題名。故以“雁塔題名”代稱進士及第。

  唐中宗神龍年間,進士張莒遊慈恩寺,一時興起,將名字題在大雁塔下。

  不料,此舉引得文人紛紛效仿。尤其是新科進士更把雁塔題名視為莫大的榮耀。

  他們在曲江宴飲後,集體來到大雁塔下,推舉善書者將他們的姓名、籍貫和及第的時間用墨筆題在牆壁上。

  這些人中若有人日後做到了卿相,還要將姓名改為硃筆書寫。

  在雁塔題名的人當中,最出名的要算是白居易了。他27歲一舉中第,按捺不住喜悅的心情,寫下了“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詩句。

  又如另一位新科進十劉滄寫道:“紫毫粉壁題仙籍”,簡直以為自己是天上的文曲星了。

  儘管新科進士們詩興不減,而慈恩寺的牆壁畢竟空間有限,不久,白牆便成“花牆”。

  但可惜的是,這些題名都已經看不到了。其原因,據說是唐武宗時的宰相李德裕不是進士出身,故深忌進士,下令取消了曲江宴飲,並讓人將新科進士的題名也全數除去了。

  元、明、清三代襲承唐朝進士題名之制,題名會在京都的最高學府國子監舉行,在由朝廷工部備置的石碑上,鐫刻新科進士的姓名、名次、籍貫。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