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人唯賢

[ 民間故事 ]
任人唯賢,又作任人唯才,成語。《尚書·鹹有一德》有云,“任官惟賢才。”意思是隻任用有德有才的人做官吏。後即以“任人唯賢”指用人只選任和提拔有德有才的人。(選用人才只考慮他是否真的有才能,可以勝任這個職位,而不看他的其他方面)。

  齊襄公有兩個弟弟,一個叫公子糾,另一個叫公子小白,他們各有一個很有才能的師傅。

  由於襄公荒淫無道,公元前686年,公子糾跟著他的師傅管仲到魯國去避難,公子小白則跟著他的師傅鮑叔牙逃往莒國。

  不久,齊國發生大亂,襄公被殺,另外立了國君。

  第二年,大臣們又殺了新君,派使者到魯國去迎回公子糾當齊國國君,魯莊公親自帶兵護送公子糾回國。

  公子糾的師傅管仲,怕逃亡在莒國的公子小白因為離齊國近,搶先回國奪到君位。所以經莊公同意,先帶領一支人馬去攔住公子小白。

  果然,管仲的隊伍急行到即墨附近時,發現公子小白正在趕往齊國,便上前說服他不要去。但是,小白堅持要去。

  於是管仲偷偷向小白射了一箭。小白應聲倒下,管仲以為他已被射死,便不慌不忙地回魯國去護送公子糾到齊國去。

  不料,公子小白並未被射死,鮑叔牙將他救治後,趕在管仲和公子糾之前回到了齊國都城,說服大臣們迎立公子小白為國君。這就是齊桓公。

  再說管仲回到魯國後,與公子糾在莊公軍隊的保護下來繼任君位。於是,齊、魯之間發生了戰爭。結果魯軍大敗,只得答應齊國的條件,將公子糾逼死,又把管仲抓起來。

  齊國的使者表示,管仲射過他們的國君,國君要報一箭之仇,非親手殺了他不可,所以一定要將他押到齊國去。莊公也只好答應。

  管仲被捆綁著,從魯國押往齊國。一路上,他又飢又渴,吃了許多苦頭。來到綺烏這個地方時,他去見那裡守衛邊界的官員,請求給點飯吃。

  不料,那守邊界的官員竟跪在地上,端飯給管仲吃,神情十分恭敬。

  等管仲吃好飯,他私下問道:“如果您到齊國後,僥倖沒有被殺而得封任用,您將怎樣報答我?”

  管仲回答道:“要是照你所說的那樣我得到任用,我將要任用賢人,使用能人,評賞有功的人。我能拿什麼報答您呢?”

  管仲被押到齊國都城後,鮑叔牙親自前去迎接。後來齊桓公不僅沒有對他報一箭之仇,反而任命他為相國,而鮑叔牙自願當他的副手。原來,鮑叔牙知道管仲的才能大於自己,所以說服齊桓公這樣做。

  小朋友們,任人唯賢就是根據這個故事來的。賢:有德有才的人。唯:只。任用才德兼備的人,而不管他跟自己的關係是否密切。

  故事讀後感悟:

  ‘二十一世紀最重要的是什麼?是人才。’使自己成為人才,才能夠為社會、為國家做出最大貢獻,實現我們的人生價值。一個有才能的人,要有他得以施展其能力的舞臺,他的才能煥發出最耀眼的光芒。一個有才能的人,如果沒有開闊的胸襟,他的才能就可能成為狹隘的溫床。

  1. 成為人才很重要,同其他人才合作更重要。

  2. 堅持自己固有的理想不動搖是成功之母。

  3. 胸襟要開闊,公私要分明。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