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時期,一袁姓人家有一個九歲的男孩,這個小孩腦瓜蠻靈,小小年紀便通曉詩文。
一次,小孩子在花橋上玩石頭把戲,一會兒來了幾個抬轎子的人。他們剛走過花橋,小孩追上叫住他們不要走。
這些人肩上抬著轎子,氣都換不過來,見這個小孩攔路,怒喝道:“哪來的野小子,瞎了眼啦?竟敢攔住丞相的轎子,快走開!”
小孩一聽,心裡驚了一下,但轉念一想,這丞相年紀一定大了,如今告老還鄉,想必攔住他的轎子也沒什麼可怕。
於是他衝著這些人說:“你們才是瞎了眼哩!把我的石橋踩壞了,我要你們賠。”
抬轎的人聽說後,一時傻了眼,想走不是,不走也不是,左右為難。
坐在轎內的老丞相剛想發怒,忽聽攔轎的人童音很重,感到奇怪,忙吩咐抬轎的人放下轎子。
老丞相掀簾一看,果見站在面前的是一個稚氣十足的小孩,這小孩生得眉目清秀,天真中帶有幾分聰慧。
老丞相怒氣全消,樂呵呵地走出轎子,憐愛地撫摸著小孩的頭問道:“我們踩壞了你的石橋,你要我們賠什麼呀?”
小孩抬頭看了看老丞相,覺得他很慈祥,於是很有禮貌地說:“老爺爺,我不要你們賠什麼,我們來對對聯,我出上聯,你說下聯,好不?”
老丞相聽說要對對聯,更感到這小孩不同一般,就爽快應道:“行啊。”
小孩看了看被踩壞的石橋,眨了眨眼睛,說:
腳踏磊橋三塊石;
老丞想見小孩出了上聯,忙對下聯,可一邊對了幾句,小孩都搖頭。
老丞相沒法,只得對小孩說:“我就住在那邊寨子,今天我對不上,明天再來吧。”小孩點頭表示同意。
老丞相回到家,因為找不到下聯,急得茶飯不香,夫人問道:“你剛衣錦還鄉,應該高興才是,為何這樣愁眉苦臉?”
老丞相便把半路上碰見的情況跟夫人講了一遍,夫人一聽,看著自己做的針線,想了一下,說:“有啦。”便要丞相明天照她講的就是了。
第二天,老丞相早早出門了,找到小孩後,高興地將下聯對出:
手剪出開兩重山。
“對啦,對啦。可是這下聯不是你對的,是一個婦人說的。”
老丞相聽後,心想,這小孩當真聰明過人,將來一定有出息。我不如收他為養子,給他些銀兩,讓他去讀書,不是更好嗎?想到這裡,便把想法跟小孩說了,小孩也很樂意,高興地答應了。是:風吹豆角豆角與豆角鬥角。
先生走後,學生苦思苦想,總是對不出來,便跑出門到後山山泉裡去洗澡,看到泉水衝石,忽有所悟,於是湊出下聯:
水衝石頭石頭與石頭實頭。
注:實頭為北方方言,即以撞地。
晚上,先生辦完事歸來,一見學生的對何,大加誇獎,說是對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