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 民間故事 ]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一片樹葉擋住了眼睛,連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見;比喻為區域性現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域性的整體,也比喻目光短淺。

  有個過著貧窮生活的楚國人,讀《淮南子》,看到書中寫有“螳螂窺探蟬時用樹葉遮蔽自己的身體,可以用這種方法隱蔽自己的形體”。

  於是他就在樹下仰起身子摘取樹葉──螳螂窺伺蟬時使自己隱身的那枚樹葉,來摘取它。這枚樹葉落到樹底下,樹下原先已經有許多落葉,不能再分辨哪種是螳螂隱身的那枚樹葉。

  楚人便掃集收取樹下的好幾筐樹葉拿回家中,一片一片地用樹葉遮蔽自己,問自己的妻子說:“你看不看得見我?”

  妻子開始總是回答說:“看得見。”

  整整過了一天,(妻子)就厭煩疲倦得無法忍受,只得哄騙他說:“看不見。”

  楚人內心暗自高興,(他)攜帶著樹葉進入集市,當著別人的面拿取人家的物品。於是差役把他捆綁起來,送到了縣衙門裡。

  縣官當堂審問,楚人自己訴說事件從頭到尾的經過,縣官大笑起來,釋放了他,沒有治罪。

  楚人是十分愚蠢的人,貪婪的人,用成語概括: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本故事告訴我們楚人居貧而不能守志,心生邪念、利令智昏,因而做出自欺欺人的事。諷刺了利慾薰心,想不勞而獲,自欺欺人、輕信妄說的人。

  這個故事引人發笑,但又令人深思:像“楚人”這樣的人,在我們現實生活中不是也常能見到的嗎?他們和楚人的思維方式一樣,無視現實;在觀察和處理問題時,總是憑主觀想象,他認為怎樣就是怎樣;總是想當然地做事情,結果把事情弄得很糟。這些人都有一個弱點,就是自以為是。希望我們讀過這則笑話之後,也能照一照這面鏡子,想一想我們平時有沒有犯過像這則笑話裡所描述的錯誤呢?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