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面三刀”是個貶義詞,比喻人前一套,人後一套,玩兩面手法。但其實,它原是古代一個建築術語,是瓦工技術水平高低的一個標準。
兩面是指磚的兩個黏合面。當瓦工左手拿起一塊磚時,會讓磚塊在手掌上迅速打轉,目的是確定兩個合適的黏合面。
三刀就是指砌一塊磚時,瓦刀挖上一點泥漿後,分三次抹上磚的黏結面。
技術較差的師傅,不是兩個黏結面選得不好,就是瓦刀上挖的灰泥量有多有少,抹灰泥埂子時,不是三刀定案,而是要四刀甚至五刀才能完成。古代對學徒瓦工的培養,都是從兩面三刀的基本功開始的。
而在如今,“兩面三刀”就是用來形容那些居心不良,當面一套,背後一套的人。生活中耍兩面三刀的人,居心不良,在背地施展陰謀手段。在背地施展陰謀手段,也許會一時得逞,但終歸要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成語典故:
馬均卿妻子和趙令史同謀,誣告馬均卿的小妾張海棠害死丈夫,並強奪張海棠的兒子。後經包拯查明真相,將兒子判歸海棠,在調查過程中,馬妻竭力為自己辯護,說自己不會玩弄兩面三刀的手法,是一個賢惠的女人。
春秋中期,楚國在南方作大,連年出兵攻打鄭國。此時鄭國已歸附齊國。公元前656年,齊桓公率齊、魯、宋、陳、鄭、衛、許、曹八國主帥,討伐楚國的附庸國蔡國。蔡國失敗。
桓公又以八國之師攻打楚國。楚被迫於召陵(今河南郾城東)議和。在八國之師行將撤兵回國之時,陳國的大夫轅濤塗對鄭國的大夫申侯說,聯軍回去時要經過我們兩國,吃穿住用都要我們兩國承擔,倘若叫軍隊沿海邊撤,經莒國和徐國回去,這樣一則可以向這些國家炫耀武力,二則可以減輕我們兩國的負擔,你看怎樣?
鄭國大夫申侯說:“好!好!這的確是個好主意,你就對齊王說罷!”於是,轅濤塗就向齊桓公說了走東路可以炫耀武力的建議。
齊桓公採納了這個建議,就要下令走東路撤軍時,申侯跑去見齊桓公說:“聯軍長時間在外飽經雨露風霜作戰,已相當疲累了,若是繞道東行,萬一路上受到什麼阻攔,那就苦了聯軍。轅濤塗這個人自顧自己利益,不顧聯軍利益,請桓公三思。”
齊桓公一聽,以為申侯是為聯軍著想,生氣地說,濤塗這小子險些誤了大事,讓把濤塗抓起來,同時命令鄭文公獎賞申侯,叫把鄭國在北邊的一個戰略要地“虎牢”賞給申侯。鄭文公雖心中不滿,也不得不屈從於齊桓公。
不久,聯軍回到自己國家,轅濤塗也被釋放回國。他咽不下這口氣,決定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之身,來到申侯的封邑“虎牢”。轅濤塗看過“虎牢”之後說,如果能在這裡修建一座“美城”,就更壯觀了,並答應請諸侯來幫助修建。
申侯是個很貪心的人,真的在這裡修建了一座富麗堂皇的宮城。這一下轅濤塗抓住了把柄,向鄭文公說申侯在此圖謀不軌。鄭文公本來就對申侯的為人不滿,聽了濤塗的話如同火上澆油,立即下令將申侯抓起來,把他殺掉!
【成語辨析】:
兩面三刀和“陽奉陰違”都有當面一套;背地一套的意思。但“陽奉陰違”是表面順從、答應;背地違背的意思。指的是表裡不一;無害人傷人之心。多指對領導或長輩;而兩面三刀指的是耍兩面手法;陰險;居心不良。在背地施展陰謀手段;有害人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