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宋國有個司馬叫華費逐,他有三個兒子,華驅、華多僚和華登。
華多僚得國君宋元公的信任,就經常在元公面前提兩個弟兄的壞活。華登被迫逃亡到國外後,他又在元公面前誣陷華驅,說他打算接納逃亡的人。
宋元公經不住華多僚的一再挑撥,便派人通知華費逐,叫他驅逐華驅。而後華多僚又在宋王面前誣陷華驅,使得華驅不得不逃離宋國。
雖然是兩兄弟,但華驅得知這又是華多僚的詭計,便與侍從一起殺死了華多僚,並召集了大批人馬反叛宋國。
宋元公派人將華驅包圍起來,並請求齊國大夫烏枝鳴助他守城池。
當時,逃亡在外的華登聽到這個訊息,忙從吳國借兵回來解救。
眼看華登的隊伍朝宋國奔來,宋國一個叫濮的大夫對烏枝鳴說:“先張揚自己的聲威,可以摧毀敵人計程車氣;後向敵人進攻,要等待他們計程車氣衰竭。現在吳軍很疲勞,還沒有安定下來,我們應趁此機會打他個措手不及。否則,等他們勢頭過了,就難以攻破了。”
烏枝鳴聽取了濮的意見,這一戰,宋元公取得了勝利。
後人根據這則故事,引出成語“先聲奪人”,意思是說用兵時先用強大的聲勢摧折敵方計程車氣,也比喻做事搶先一步。
寫文章時要先聲奪人,直接切入所要敘述的人或事,並且開篇“不見其人,先聞其聲。”然後,再循聲娓娓道來,從而避免大繞圈子,寫了許多卻不知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