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發生在元朝的明州。陽春三月,姑娘小夥們都三五成群外出踏春。其中有個名叫柳含春的姑娘,年方十七,生得秀麗端莊。
這日她與女伴相約去城外七塔寺燒香。寺裡一個叫竺月華的小和尚,見到柳含春貌美異常,就主動上前與她搭訕,探問她姓什名什,家住哪裡等等情況。
柳小姐含羞脈脈地一一相告。聽後,那和尚便說:“小姐名字真美,就像你的人一樣。我以你的姓氏為題,為你作一首詞吧。”
小和尚接著吟道:
江南柳,嫩柳未成蔭;攀折尚憐枝葉小,黃鸝飛上力不禁,留取待春深。
柳含春自幼飽讀詩書,怎會聽不出小和尚言詞之中的輕薄意味,當下十分氣惱,回到家中便把這事告訴了父親。
柳父一聽果然火冒三丈,立刻寫下狀紙,告到官府,要求懲辦這個滿口汙言穢語的小和尚。
杭州府臺方國珍,斷案公正,很有名望,解決了好些民間糾紛。
這天他正好在明州巡視,接過狀子一看,也深感這和尚可惡,便立即派人拘來小和尚竺月華,又命人織成一隻竹籠,打算給小和尚沉入奉化江底之用。竺月華被衙役帶上了公堂,雖低著頭,但仍顯得沉著。
方國珍開口問話:“竺月華,你既皈依佛門,理應六根清淨、四大皆空、嚴守清規才是,為何出言輕薄閨閣千金,擾亂佛門清淨之地?今日我也以你的姓氏為題,贈詞一首,你好生細聽,碧波潭深,你可在其中慢慢品味。”繼而念道:
江南竹,巧匠結成籠;好與吾師藏法體,碧波深處伴蛟龍,才知色是空。
小和尚一聽,臉色慘白猶如死灰,想到自己將要被裝入竹籠,投入江中淹死,人生才過短短十九個寒暑便告毀滅,頓時百感交集,不禁發出一聲長嘆,哀告方國珍:“大人,我自幼孤貧,不得已皈依佛門,以求自保。也曾熟讀詩書,勤誦經文佛法,夢想成為高僧,只因當日面對佳人秀色,難禁青春情愫,忘了三戒真諦。大人要治我死罪,也是合情合理,小人不敢有任何微詞。只求大人讓我在死前再作詞一首,以表心跡,後定當死而無怨。”
他的請求得到了方國珍的批准,竺月華接過紙筆,不消半刻思索,奮筆而書:
江南月,如鏡也如鉤;如鏡不臨經粉面,如鉤不殿翠緯羞,空自照東流。
寫完便擲筆長嘆,淚流滿面。方國珍接過這首詞,細細推敲一番,發覺這個小和尚不僅浪漫多情,而且頗有文才,又見他生得明眸皓齒,眉清目秀,雖身穿舊袈裟,腳踏舊芒鞋,頭頂光禿禿,卻仍掩蓋不了他青春年少的丰姿,不禁生髮感慨,同情起他來。一改原先主意,宣佈當堂釋放竺月華,並令他蓄髮還俗,求學上進。
接著,他又對柳父說:“這個小年輕容貌端莊,才思敏捷,不是市井鄙俗之流。我願為你女兒作媒,讓她與竺月華結為夫婦。”
柳父見是府臺作媒,又看到竺月華頗有才華,並非輕薄之徒,就同意了。柳含春一面傾心於小和尚文雅的談吐、端莊的相貌,一面又想到他只是個光頭和尚,心中不免有些疙瘩,便提出竺月華只有求取了功名才可下聘迎娶。
兩年後,小和尚高中歸來,結婚當晚,柳小姐派丫環給竺月華送去兩張帶有兩個題目的書箋,他只有答對了題目才可入洞房,否則再去讀兩年書。
竺月華拆開一看,只見第一題是一副上聯:
朝誦經,晚誦經,蒲團古殿伴青燈,情豈入空門;
竺月華明白小姐這是在詰問,就很快和了下聯:
人有情,佛有情,華光普照有情人,慈悲本是情。
下聯送了進去,柳小姐沒有提出異議,算是透過。
竺月華再看第二題,見是一首五言詩:
纖手執瑞香,香插案几上;
芳心求俊秀,偏遇俏和尚。
這首詩描繪了柳竺二人初次見面時的情形,並巧喻一個“禿”字。竺月華一見,不禁暗暗發笑,高聲說:“小姐你,何必舊事重提?自那日府臺允我蓄髮之始,已過整整兩年,如今青絲已抽,長可比小姐秀髮,今天正是我倆結髮佳期。”一邊說,一邊輕輕推開洞房門。
柳含春聽著竺月華的回答,確定他果然才思敏捷,文采風流,不覺喜上心頭,一抬頭見著對面夫君這般容光煥發、神采飛揚,又是一喜。
在竺月華的深情凝望下,柳小姐只覺兩頰緋紅,心頭灼熱,嫣然一笑,百媚頓生。從此兩人情投意合,白頭偕老,傳為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