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大詞人蘇東坡一天夜宿徐州燕子樓時,居然夢見了200餘年前的唐代名妓關盼盼。因有所感觸便再也睡不著的東坡,遂起身寫下一首千古名篇《永遇樂·明月如霜》。
在這首詞裡,詞人因盼盼當年居住過的燕子樓,生髮出對人生乃至宇宙的真切思考和深沉感慨。所以,其魅力歷千百年而毫不少衰。
而這詞的下闋裡跟該本事相關的句子尤其為人津津樂道:
……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古今如夢,何曾夢覺,但有舊歡新怨。異時對、黃樓夜景,為餘浩嘆!
事實上,這燕子樓卻涉及一樁頗為令人感嘆的往事,亦即涉及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跟名妓關盼盼的一段“公案”。
德宗當政時,坐鎮徐州郡的張尚書特別寵愛歌妓關盼盼①。色藝雙絕的盼盼揚名當時的文人學士間,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因為張尚書愛好文藝,所以大凡有文人聚會的當兒,他總要讓愛姬出面陪客,歌舞侑酒。
這固然使宴席氛圍能起到極好的催化劑作用,文人們對此美女妙舞,自然文思泉湧,佳作迭出;不用說,盼盼的芳名也得以迅速傳揚。
但好景不長,張尚書不久便去世了;他當然還得拋下他深深鍾愛著的盼盼。而盼盼則也因為心裡感念著張尚書的知遇之恩,就在尚書舊有府第中的燕子樓獨住了下來,不再跟外界有所接觸,更不要說去再嫁了。
為表明自己這一腔痴情,盼盼很想寫詩來寄託這種哀思和想望。那天夜裡,因思念而再也睡不著的她便低吟起來:
樓上殘燈伴曉霜,獨眠人起合歡床。
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長。
吟到這裡,她滿臉都是淚水。許久,她哽咽著拭去眼角的殘淚,就再也寫不下去了;於是她便和衣躺下。
但輾轉反側的她又哪裡睡得著?在床上折騰了一夜的盼盼,起來對著鏡子一照,連眼睛都紅腫成一顆熟透了的水蜜桃似的。她禁不住在窗前托腮凝思;然後又寫下了一首七絕:
適看鴻雁岳陽回,又睹玄禽逼社來。
瑤瑟玉簫無意緒,任從蛛網任從灰。②
盼盼詳細地推敲了一番,心中的鬱悶仍沒有得到一絲一毫的消減,於是她又提筆寫著:
北邙松柏鎖愁煙,燕子樓中思悄然。
自埋劍履歌塵絕,紅袖香銷二十年。③
寫到了這裡,此時的盼盼就更是哭得像個淚人兒了。
盼盼寫詩懷念張尚書的事蹟被一些文人傳出去後,大詩人白居易也很喜歡她的詩句。只是他心中有他自己的看法,於是遂一五一十地步著她的韻腳寫道:
滿床明月滿簾霜,被冷香消拂臥床。
燕子樓中更漏永,秋宵只為一人長。④
剛寫完這一首,他覺得挺滿意的,接著他便開始一氣呵成地寫成了第二首詩:
今春有客洛陽回,曾到尚書墓上來。
見說白楊堪作柱,爭教紅粉不成灰!⑤
在這裡,詩人分明是有些責難盼盼不隨著張尚書同死的意味了。而他所和的第三首則是:
鈿暈羅衫色似煙,幾回欲起即潸然。
自從不舞霓裳曲,疊在空箱二十年。⑥
白大詩人寫罷這三首和韻詩後,又自我吟誦了一番,確信自己沒有再予修改的必要了,遂派遣侍從把它送給關盼盼。
正要把詩送走時,他忽然又想起了什麼,便叫從人迴轉過來,揮筆迅速寫下比以上三首詩措詞更為激烈的七言絕句道:
黃金不惜買蛾眉,揀得如花四五枝。
歌舞教成心力盡,一朝身去不相隨。
如果說上詩中的第二首白居易還只是表示有些遺憾盼盼未能以死相殉的話,那麼,這首詩簡直就有些指責盼盼忘恩負義了。
接到這幾首詩的盼盼,自然認識白大詩人。那會兒他不就是張尚書的座上賓嗎?而現在尚書早已駕鶴而去,留下了她在燕子樓既孤獨又無奈地日夜徘徊著,而現在官任舍人的白居易卻來指責她了。她不禁大哭起來,想想自己這卑賤的身世,同時她也深深感到了“人言可畏”這一世俗道理。
盼盼極端哀傷地把白詩一讀再讀,一邊流淚,一邊喃喃自語道:“尚書待我那樣好,我不是不知他的恩義;但我之所以不因恩公逝世也跟著去死,這是我擔心別人將要說恩公好色而使之揹負上有從死姬妾的壞名聲呀!這樣,難道不就是對尚書的最大褻瀆嗎!可現在……”
盼盼哽咽許久,並沉吟再三,提筆也步和著白詩原韻寫成一首七絕,然後把它寄出去。該首表明她感想的絕筆詩曰:
自守空房斂恨眉,形同春後牡丹枝。
舍人不會人深意,訝道泉臺不去隨。⑦
不到十來天工夫,因傷心自己未能得到他人理解的一代名妓關盼盼,終於也香銷魂歇,追隨已故的張尚書而去。
延伸詞義:
① 據一般說法,張尚書指張建封,亦有說其子張愔。據考,當以後者為是,具見拙著《歷代名流詩文公案直判·關盼盼究竟是張建封父子誰的妾》一文。茲不復贅。
② 看,可平可仄,此為平聲。瑟,有作“慧”者,蓋形訛也。
③ 思,名詞,去聲。阿袁按,此詩二三句不黏,為“折腰體”。
④ 香消,一作“燈殘”;後兩句一作“燕子樓中霜月夜,秋來只為一人長。”為,去聲;更、長,平聲。
⑤ 教,平聲。
⑥ 鈿暈,有作“細帶”者,蓋形訛也。潸,平仄兩讀,此為平聲。而上二詩中“二十年”,一作“一十年”或“十二年”,抑或有徑作“十一年”者。因此處無關故事闡述,故不予詳辨。
⑦ 《唐詩鑑賞辭典》以為關盼盼詩實系張仲素託其口吻而寫,可再商榷也。此蓋以《全唐詩》中語“為盼盼作也”饒有歧義而引起者,至於《唐詩紀事》則稱“出《長慶集》”即寫作“為盼盼作也”,故本文徑據後者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