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一反三

[ 民間故事 ]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稱為孔聖人。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教學時孔子提出了“啟發式”教學的思想。

  從教學方面而言,孔子反對“填鴨式”、“滿堂灌”的作法。要求學生能夠“舉一反三”,在學生充分進行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進行啟發、開導。

  孔子曾對他的學生說:“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意思是說:“我舉出一個方面,你們應該要能靈活的推想到另外幾個方面,那如果不能的話,我也不會再教你們了。”

  後來,大家就把孔子說的這段話變成了“舉一反三”這句成語,意思是說,學一件東西,要可以靈活地思考,運用到其他類似的東西上。

  舉一反三,列舉出一件事情,進而以此類推知道其他許多事情。比喻從懂得一點,類推而知道其他的。形容善於推論,能觸類旁通,善於學習,能夠由此知彼。就比如從我們的生活說,如果我們看到枯葉從樹上落下,從而類推得出秋天到了,天氣會轉涼,早晚要加衣服之類的一個過程就算是舉一反三。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