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門立雪

[ 民間故事 ]

程門立雪舊指學生恭敬受教,現指尊敬師長。比喻求學心切和對有學問長者的尊敬。成語出自《宋史·楊時傳》:“至是,遊酢、楊時見程頤於洛(今洛陽),時蓋年四十矣。一日見頤,頤偶瞑坐,遊酢(音zuò)與時侍立不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

  在北宋時期,福建將東縣有個叫楊時的進士,他特別喜好鑽研學問,到處尋師訪友,曾就學於洛陽著名學者程顥門下。

  程顥臨死前,有把楊時推薦到其弟程頤門下,在洛陽伊川所建的伊川書院中求學。

  楊時那時已四十多歲,學問也相當高,但他仍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尊師敬友,深得程頤的喜愛,被程頤視為得意門生,得其真傳。

  一天,楊時同一起學習的遊酢向程頤請求學問,卻不巧趕上老師正在屋中打盹兒。楊時便告知遊酢不要驚醒老師,於是兩人靜立門口,等老師醒來。

  一會兒,天飄起鵝毛大雪,越下越急,楊時和遊酢卻還立在雪中,遊酢實在凍的受不了,幾次想叫醒程頤,都被楊時阻攔住了。

  直到程頤一覺醒來,才赫然發現門外的兩個雪人!從此,程頤深受感動,更加盡心盡力地教楊時,楊時不負重望,終於學到了老師的全部學問。

  之後,楊時回到南方傳播程氏理學,且形成獨家學派,世稱“龜山先生”。

  後人便用“程門立雪”這個典故,來讚揚那些求學師門,誠心專志,尊師重道的學子。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

  禮儀是律己、敬人的一種行為規範,是表現對他人尊重和理解的過程和手段。古人云:“不學禮,無以立。”文明禮儀不僅是個人素質、教養的體現,也是個人道德和社會公德的體現。

  1、學習要堅持不懈;

  2、求學師門,誠心專志;

  3、信念堅定,不畏艱辛。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