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調元是清代著名的文學家、戲曲理論家,字羹堂、贊庵、鶴洲,號雨村、童山蠢翁,乾隆進士,歷任廣東學政、直隸通水道。有《雨村曲話》、《雨村劇話》、《童山全集》等著作。他為人耿直,曾因得罪權臣和珅,被髮配伊犁,後因母親老邁無人侍奉而獲釋回鄉。
李調元任職期間,一次他赴江南主考,想要渡長江。船伕見他一身讀書人的裝扮,就以答對為乘船條件。
船伕出的上聯是:
洞庭湖,八百里,波滔滔,浪滾滾,大人從何而來?
李調元覺得船伕的上句出得極好,十分高興,稍加思索,也對出一句應景的下聯:
巫山峽,十二峰,雲靄靄,霧騰騰,本院從天而降。
船伕聽了很滿意,就恭恭敬敬地請他上船,高高興興地渡他過江。
慧童討對
李調元在任廣東學政時,有一次,路過一座由三塊巨石砌成的橋——磊橋。
不遠處,幾個孩子在橋頭路邊也用三塊石頭依樣壘磊橋,不巧,被李調元的轎伕踢翻了。孩子們一哄而上,攔住轎子去路。這時,李調元探身出轎,一個聰慧的孩子立即拉住他,要他對句,對不上就要他“賠橋”。
李調元滿口答應,孩童就說出了上句:
踏倒磊橋三塊石;
李調元想了半天,最後還是沒有答出來,就藉口說公務緊急,明天再過來對。
晚上回到家,李調元把這件事告訴了妻子。妻子這時正在剪裁衣服,聽他這麼一說,便說,為什麼不對——
剪開出字兩重山。
第二天,李調元在磊橋橋頭和那孩子碰上了,就把昨晚妻子對的句子說了出來。
孩子喊道:“這不是你對的!”
李問:“你怎麼知道?”
孩子說:“你不用剪刀,肯定是你夫人對的!”
李調元驚歎於孩子的聰慧機敏,於是喚來那孩子的父親,贈給他銀兩叫他供孩子好好讀書。
調元不恥相師
李調元性情剛直,得罪了和珅,被充軍伊犁,後來被赦歸家。夫妻久別重逢,兩人都感慨萬端。他的妻子出了一個上句:
月圓月缺,月缺月圓,年年歲歲,暮暮朝朝,黑夜盡頭方見日;
妻子的出句,觸動了李調元胸中壓抑已久的複雜感情。他感慨地對道:
花落花開,花開花落,夏夏秋秋,暑暑涼涼,嚴冬過後始逢春。
二句成對,夫妻倆相視而笑。在一旁侍立的丫環見到這個感人的場面,也高興地說:“夫人出得好,老爺對得妙,不如拿來羊毫寫在紅綾紙上?”丫環這句話觸動了李夫人的文思,她連忙又出一個上句:
羊毫筆寫紅綾紙;
起初,李調元覺得十分容易,再一思量,才意識到所出的對子不一般。那天晚上李調元竟沒有對來。第二天,他在廳前一面踱步,一邊面繼續思索對句,忽然聽到丫環和家丁在議論此事。
丫環正在晾曬剛洗的衣服,她一邊曬一邊說,可以對“鹿角杈晾紫羅裙”。廚子正在收拾柴禾,介面道,這樣對也成——牛鼻索捆青楓柴。
轎伕聽見了,也補充一句:
虎頭靴套麻草鞋。
書童說:“老爺常常取笑我是‘豬拱嘴’,我看也可以這樣對——”他對的是:
豬拱嘴吃青海椒。
門口補鞋的鞋匠也插話道:“還是我的對句更順口些——”他說:
馬蹄刀切黃牛皮。
這些對句,第一個字都是動物類,第五個字都是顏色類,與妻子的出句都能形成工整的對仗。
李調元聽了他們的對句,感到十分慚愧,同時,也悟出了一個道理:文出於理,詩發於情。對句生於觸景,光靠苦心冥想,無病呻吟,雕文琢字,是行不通的。這些丫環、廚子、轎伕、鞋匠,論文墨確實沒有多少,但他們一個個卻都對得這麼敏捷,對句又那麼自然,這無非是由於他們留心生活的細節罷了。想到這裡,他暗自感嘆道:“真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李調元回到房中,對夫人說:“對句我有了!”他當即念出鞋匠的對句:
馬蹄刀切黃牛皮。
夫人聽了很是懷疑,她質問道:“你是學士,不曾補過鞋,哪裡會想到‘馬蹄刀’?”
李調元又是一驚,接著便把實情告訴了妻子,同時敘述了自己聽到對句後的感想。妻子看到丈夫這種不恥相師的精神,更加敬重李調元。李調元從此也更加喜愛這個既賢惠又機智的夫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