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頭節,又稱“龍抬頭”或“青龍節”,節日日期為陰曆二月初二,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
根據民間傳說,此為主管雲雨的龍王抬頭之日,也意謂著在此之後雨水會漸多。也有人認為“龍抬頭”指的是百蟲開始於初春甦醒:如俗話說“二月二,龍抬頭,蠍子、蜈蚣都露頭。”中國迄今民俗仍有於農歷二月二日拜土地公的儀式,號稱“作牙”。
二月初二,龍抬頭,相傳二月初二是軒轅黃帝出生的日子。夏曆二月初二,傳說天上掌管降雨之神龍王抬頭。意味今後雨水就會多了起來,有利於耕種。
一種說法是龍王因思念失去的女兒,因此總是在農曆二月初二這天從海底抬頭出來,望著失去女兒的方向,以寄思念。
節日的形成
作為“龍抬頭”的二月初二則正式開始於元朝,《析津志》記載:“二月二,謂之龍抬頭”。
在明代、清代該節日則開始盛行,清人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記載:“二日為龍抬頭日。鄉民用灰自門外蜿蜒布入宅廚,旋繞水缸,呼為引龍回。都人用黍面、棗糕、麥米等物油煎為食,曰薰蟲。”
因古代中國是農耕為主的國家,所以人們對農業非常重視,二月初正處在“雨水”、“驚蟄”、“春分”三個節氣之間,這時農作物需要雨水的時期,人們非常希望透過對龍的祈求行為來實現降雨的目的.另外、亦有將二月初一稱為“春龍節”的說法,《中華全國風俗志》記載:“二月朔日為青龍節,取灶圍物,如龍蛇狀,名曰引錢龍。”
過節風俗
到了元朝,“二月二” 就和“龍抬頭”聯絡到一起了。描述元燕京風俗的《析津志》提到,“二月二,謂之龍抬頭”。這一天人們盛行吃麵條,稱為“龍鬚麵”;還烙餅,叫作“龍鱗”;若包餃子,則稱為“龍牙”。總之都要以龍體部位命名。
明朝以後,在二月二還增添了“燻蟲”、“炒豆”的活動。明《帝京景物略》中說:“二月二日曰龍抬頭……燻床炕,曰燻蟲,為引龍蟲不出也。”
清康熙時的《大興縣誌》記載,“二月二,家各為葷素餅,以油烹而食之,曰燻蟲。”
清末《燕京歲時記》記載:“二月二日……今人呼為龍抬頭。是日食餅者謂之龍鱗餅,食麵者謂之龍鬚麵。閨中停止針線,恐傷龍目也。”這時不僅吃餅吃麵條,婦女還不能操做針線活,怕傷害了龍的眼睛。
除了吃麵食外,還將這個節日引申為導引風水的好日子,清《宛署雜民》記載:“都人呼二月二為龍抬頭,鄉民用灰自門外蜿蜓布入宅廚,施繞水缸,呼為引龍回。”祈求風調雨順。
民國時期,二月二的民俗有:“二月二日,俗稱龍抬頭。晨起以竿敲梁,謂之敲龍頭,意謂龍蟄起陸,蓋時近驚蟄之期。農家鹹以粗米麵作餅及饅首而為早餐。婦女於是日為童孩剃頭,蓋取龍抬頭之意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