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雍正年間,某地趙某王某兩個秀才,很有交情,兩人常在一起飲酒吟詩作對,經常結伴出行。某年的春夏之交,他們又一同外出郊遊,欣賞大自然的美麗風光。
走著走著,他們來到了一條江邊,眼前的景緻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兩人不由得駐足觀看,只見江邊蘆葦叢生,風吹之後,颯颯作響,煙波浩渺的江面上一葉扁舟靜靜滑行。
此時,趙秀才已完全陶醉其間,自言自語道:“真美啊,彷彿歷史再現眼前。”站在一旁的王秀才聽了這話,轉頭看看趙秀才那張流露著思古悠情的溫柔面龐,笑道:“看樣子,兄臺今天又要吟詩作對了。”
沉思中的趙秀才,聽王秀才這麼一說,接過話茬說道:“今天對對,我們來點不一樣的,誰說出一句聯語,就得講出與聯語相關的故事。”王秀才一聽,也覺新鮮,於是附和道:“妙,趙兄高明,請先開頭。”
趙秀才並不推辭,只是說:“我還是先講完故事,再將聯語說出來吧。”說完便又講開了:
春秋時,楚國人伍子胥的父親伍奢、兄長伍尚都被楚平王殺害,於是伍子胥投奔吳國。楚平王得到訊息說伍子胥逃跑了,立馬下令懸賞捉拿伍子胥,並叫人畫了伍子胥的像,掛在楚國各地的城門口,囑咐各地官吏對來往行人進行盤查。
伍子胥白天躲藏,晚上趕路,出了昭關就被一條大江攔住了去路。
在危急關頭,伍子胥見到江上有個打魚的老頭兒正划著一隻小船朝自己過來,漁父見伍子胥十分飢餓,就對他說:“我給你拿些吃的吧。”漁父走後,伍子胥疑心頓生,於是藏在江邊的蘆葦叢中。
不久後,漁父拿著麥飯等食物歸來,發現伍子胥不在了,知道他躲在蘆葦叢中,於是連聲呼喊:“蘆中人!蘆中人!”這樣喊過幾聲後,伍子胥才出來。
之後,漁父又把伍子胥渡過江去,伍子胥感激萬分,連連向老漁夫賠禮道歉,最後辭別老漁人離開。以後的人就以“蘆中人”代指伍子胥。
趙秀才講完故事的當口,王秀才立即問道:“那麼聯語是什麼呢?”
趙秀才一字一句地說道:
蘆中人語響;
說完,趙秀才對王秀才說:“現在輪到你了。”王秀才抓頭搔耳,一時間沒了主意,十分尷尬。
趙秀才見他一副很是為難的樣子,就為他解圍道:“你不講故事也可以,但是,要對出下聯。”
王秀才左思右想,頭都快想破了。誰曉得什麼來由,他突然靈感閃現,得意地對道:
柳下惠風和。
趙秀才一聽,聯語倒還工整,於是笑著對王秀才說:“老弟真是急中生‘聯’啊!”
“見笑,見笑,還是老兄才高學博呀!”王秀才略作謙態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