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初年上巳日這天,一位城裡的讀書人,出城踏青。只見桃紅柳綠,菜花金黃,蜜蜂飛舞,燕剪綠波,春意盎然。
這時一群農夫農婦挑河泥從田邊走過,他信步退避到一條田埂中間。不巧,迎面走來一位挑泥擔的姑娘。
讀書人進退兩難,左右又有淤泥阻擋,不知如何是好。姑娘肩挑重擔,停歇不下來,一副衝前不退的樣子,想逼讀書人讓路。
讀書人心想區區村姑,竟敢如此莽撞,便文縐縐地說:“古人云‘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我是讀書人,你不過是一個區區村妞,理當給我讓道。”
姑娘兩頰微泛紅暈,放下擔子,撲嗤一笑,說:“你既是讀書人,自當識事明理,為何不能禮讓?如果會對對子,我倒可以讓你先過。”
讀書人當即回答:“吟詩作對是我的看家本領,姑娘有什麼妙對儘管說來。”
這姑娘雖然生於鄉村,但也跟著作塾師的父親讀書識字。這天她吟得一句上聯,苦於無處得下聯,這時碰到個城裡的讀書人,倒要問他一問:
一擔重泥擋子路;
讀書人被這突如其來的妙句弄懵了,“重泥”諧音“仲尼”,是孔夫子的名。子路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下聯也必須兩個含有古人名,要怎麼對呢?正在思索的時候,兩旁的田夫,見時近正午,紛紛挑起空擔回家。
讀書人見此情景,不禁哈哈大笑起來。吟出應景妙對:
兩行夫子笑顏回。
“夫子”本指田夫,又是“夫子”的諧音。子路和顏回都是孔子的得意門生。
村姑聽後連聲誇好,心甘情願地給那個讀書人讓了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