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出必行

[ 民間故事 ]

曾子,名參,孔子的得意門生。儒家思想就是孔丘透過曾參傳給嫡孫子思,再傳給孟軻,形成孔孟之道的,所以曾參被儒家尊為“宗聖”。

  曾子殺豬取信於子的教子故事,在我國廣為流傳。有一天,曾參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去,兒子哭、鬧著要跟去。曾妻戲哄兒子說:“好乖乖,你別哭,你在家裡等著,媽媽回來殺豬炒肉給你吃。”兒子聽說有肉吃,變更不隨母親去了。

  曾參的妻子從街上回來,只見曾參拿著繩子在捆豬,旁邊還放著一把雪亮的尖刀,正準備殺豬呢!曾參的妻子一見慌了,趕快制止曾參說:“我剛才同孩子說著玩的,並不是真的要殺豬呀!你看你怎麼當真了?”

  曾參語重心長地對妻子說:“你要知道孩子是欺騙不得的。孩子小,什麼都不懂,只學會父母的樣子聽父母的教訓。今天你要是這樣欺騙孩子,就等於教他說假話和欺騙別人。再說,今天你要這樣欺騙孩子,孩子覺得母親的話不可靠,以後你再講什麼話,他就不會相信了,對孩子進行教育也就苦難了。你說這豬該不該殺呀?”

  曾妻聽了丈夫的一席話,後悔自己不該和孩子開那個玩笑,更不該欺騙孩子。既然答應殺豬給孩子吃肉,就說到做到,取信於孩子。於是丈夫和妻子一起動手殺豬,為孩子燒了一鍋香噴噴的豬肉。兒子一邊吃肉,一邊向父母投去了信任和感激的目光。

  父母的言行直接感染了孩子。一天晚上,曾子的小兒子剛睡下又突然起來了,從枕頭下拿起一把竹筒向外跑。曾子問他去幹什麼?孩子說,這是我從朋友那麼借來的書簡,說好了,今天還得,再晚也要還人家,不能言而無信啊!曾子笑著把兒子送出了門。

  言出必行說明了一個人的為人及處事態度和風格。表示說了就必須做到。比喻一個人很講信用。

  現代感悟:

  在現代這個社會,謊言流行,要真正做到言出必行,那是一個人的道德良好的表現。言出必行執行的是自己所允諾做的事情或者話語,此行為必將得到別人的尊重。言必行,行必果,應成為個人修養的一部分。

  So said, so done.說到做到,言出必行。

  典型人物: 2005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陳健

  1969年8月15日,20歲的上海知青金訓華為搶救國家財產英勇獻身。來到黑龍江遜克插隊的近5000名上海知青陸續返城了,只留下了一位默默的守墓人——當年跟金訓華一同跳入洪水中的陳健。

  30多年裡,無論颳風下雪,陳健每年要到金訓華墓地祭掃。他信守著當年戰友下葬時自己心底默默許下的一個諾言:一輩子留在此地,陪伴這位長眠黑土地、再也不能還鄉的戰友。

  一個生者對死者的承諾,只是良心的自我約束,但是他卻為此堅守37年,放棄了夢想、幸福和骨肉親情。淡去火紅的時代背景,他身上有古典意識的風範,無論在哪個年代,堅守承諾始終是支撐人性的基石,對人如此,對一個民族更是如此。

  言出必行,言而有信。應該是一個人做事的原則,同時更是做人的原則。在當今的社會,這方面的缺失是很嚴重的。但是我們不一定要真正做到,但事實上我們要大體上做到就夠了。因為人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總會有欠缺的地方吧。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