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3月,詩人蕭三到海南島儋縣參觀華南熱帶作物研究所和華南熱帶作物學院,當時這兩個單位正值初創時期,條件很差,師生們一面開荒建房,一面上課學習。蕭三為師生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所感動,提筆撰一句雲:生產產詩歌,詩歌歌生產,熱帶作物區裡作詩,詩情最熱。
這是一副對聯的上聯,蕭三將下聯空著,並題附言:“希望有後來高明者對下聯。”
事有湊巧,不過三日,郭沫若也來這裡參觀。他看到蕭三的上聯後,笑哈哈地大筆一揮,續了下聯:“勞動動教研,教研研勞動,紅旗照耀光中施教,教益通紅。”接著他在下聯的後面寫到:“勉強成對,若蕭三同志見此,尚笑我自居‘高明’也。”
1962年秋天,郭沫若到南海普陀山遊覽。在梵音洞,他拾得一個筆記本,開啟一看,扉頁上寫著一聯:“年年失望年年望,處處難尋處處尋。”橫批是“春在哪裡”。再翻一頁,竟是一首絕命詩,且署著當天的日子。郭老看了後很著急,馬上叫人尋找失主。
失主終於找到了,是一位面色憂鬱的姑娘。她叫李真真,因三次考大學落榜,加上戀愛受挫,於是決心“魂歸普陀”了。郭老耐心地開導她,對她說:“這副對聯表明你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不過下聯和橫批太消沉了,這不好,我替你改一改,你看如何?”姑娘點頭,郭改道:“年年失望年年望,事事難成事事成。”橫批:“春在心中”。
姑娘聽了感佩不已,心想眼前這位長者一定是位有學問的首長,便把自己的心事都傾吐出來。郭老聽了,揮筆寫一聯雲:“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昊。”下署:“蒲松齡落第自勉聯”。
李真真仔細閱讀,好像見到了楚霸王破釜沉舟大破秦軍的壯烈場面,又好像看見越王勾踐臥薪嚐膽滅吳雪恥的一幕,還想到蒲松齡落第後意志不消沉而發奮創作了不朽傑作《聊齋志異》……這副對聯不正是“事事難成事事成”的最好註腳嗎?
姑娘請郭老為這副對聯簽上名。待郭老寫上“郭沫若,六二年秋”幾個字後,姑娘才驚喜地知道眼前這位首長就是大文豪郭沫若!她激動地表示要永記教誨,在人生道路上奮勇前進。李真真還大著膽子寫了一首詩謝郭老雲:“梵音洞前幾彷徨,此身已欲付汪洋,妙筆競藏回春力,感謝恩師救迷航。”
有人曾經稱讚郭沫若是“一字師”,這還得從一個下聯說起。
“天風海水白雲間。”最後一個“問”字是平聲字,可知是下聯。這下聯之所以產生,是廣州有一處景點叫白雲山,山上經常有白雲飛繞,景緻秀麗。在山上俯視全城,盡收眼底。有人到此遊玩,雅興大發,便寫了這“天風海水白雲間”的下聯。上聯呢?始終想不出好句子,也就作罷。
後來有人做了兩塊木板,懸掛在一座聽濤亭上,一塊板空著,一塊板刻了上述的下聯,意為徵集上聯,
1964年,郭沫若遊白雲山,看到這兩塊板,便問明原委。
他讀了下聯,稍一沉思,已然成竹在胸,隨即說出上聯:“旭日朝霞紅雨亂。”
然後,又把原來下聯的“天風海水白雲間”的“問”字改為“閒”。這一來,便成了:“旭日朝霞紅雨亂,天風海水白雲閒。”
這樣一改,用“閒”代替“問”,不但工整,而且生動活潑,真不愧是“一字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