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做好每一碗麵

[ 現代故事 ]

  王小利在高新區某小區附近開了一家小飯館,專門賣炒麵、炒飯等麵食。主要客戶群就是附近小區、寫字樓裡的上班族,以及附近的小商販們。

  他的店面很小,一共只擺了八張小桌,每張小桌只能坐四個人,十分乾淨衛生,沒有任何裝修,飯桌也是最常見的木桌。就這樣最平常無奇的小飯館,每天卻人滿為患。

  “也許並沒有想象的那麼複雜,就是玩玩微信、微博,就解決很多問題。”當記者問及他的生意經時,王小利輕描淡寫。

  去年十月份,從一家飯店辭職,想自己開餐館的王小利並沒有瞧上這個位置,“最後決定盤下這個店,主要是因為價格便宜,心想只要自己的手藝好,不愁沒生意。”用王小利的話說,他從18歲就混進了餐飲圈,9年的時間,學了一身手藝。“剛開始乾的時候,生意確實冷清,一天沒幾個人來,”好在王小利是個開朗樂觀的人,因為不忙,他經常晚上邀請朋友們來店裡聚餐,為了娛樂,他為朋友們炒制各種口味、造型奇特的面,“朋友把我們聚餐的熱鬧場面拍下來傳到微信上,經常會引來很多互動。”王小利笑道,“因為都是年輕人,比較愛玩,經常會玩附近加陌生人遊戲,看誰加的人多。”

  這讓王小利沒想到的是,這些愛玩的舉動反而給他帶來了客源。王小利開店三個月後,不斷有人從微信裡叫單,有的是提前預訂,有的是叫外賣。飯館的人氣漸漸旺了起來,讓王小利對微信的影響力刮目相看,“一直感覺網際網路營銷是屬於高大上的,沒想到自己的小飯館也玩了把”O2O”。”

  樂此不疲的互動

  據王小利介紹,他現在一千多粉絲,微信朋友圈裡有四五百左右聯絡人,都是老客戶老朋友,雖然數量不是太驚人,但幾乎囊括了附近的大部分目標客戶群。

  如今,王小利已經僱用了兩個夥計幫忙,而他每天在閒暇之餘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和朋友、客戶互動,“也經常把自己工作的狀態曬一曬,讓大家看到做飯的過程,滿足他們的好奇心,消除他們的疑心。”雖然當年迫不得已輟學打工,但王小利十分喜歡看書寫隨感。

  功夫不負有心人,王小利駕馭文字的能力征服了朋友圈的朋友,開啟他的微信,彷彿在看“舌尖上的麵館”的紀錄片,每一碗麵食材的選擇、製作的方法,都用畫面詮釋的極美。當然除了展示自己的手藝,王小利還把自己生活的多面性展現出來,他調侃自己,娛樂大眾的心態,讓他的微信微博生動、輕鬆而有畫面感。

  當然,在今年年初,開始採用微信營銷的時候,王小利還是下了一番功夫的,他在每張桌子上都貼了一張自己微信的二維碼,每個顧客進來,他都會主動積極向顧客推薦,王小利回憶道,第一個加入自己微信的就是隔壁開超市的老李,“他覺得挺新鮮,雖然挨著不遠,但他現在幾乎每頓飯都用微信叫單。”“向顧客推薦掃描二維碼這招挺管用的,最初的一個禮拜,就加了一百多個。”這個數字雖然小到可憐,但王小利認為,對他這種小飯館而言,已經是挺大的一個數字,當然王小利為了讓顧客加入他的微信,他送顧客的自制豬骨湯功不可沒。

  隨著顧客的增多,王小利建立了一套自己管理客戶的方法,“時間長了,顧客吃飯的規律就出來了,有的是長期訂餐的,有的是固定點來的,分中午常來的和晚上常來的……”王小利還專門做了一張電子表格,“弄清楚了顧客的時間規律,就好計劃每天需要的食材,有時候也能化解餐桌緊張的局面。”

  這其實才是O2O,無論是線上的形象,還是線下的營銷人,都是有血有肉。而不單單只是一個概念。

  用心做好每一碗麵

  經過五個月的時間,王小利微信營銷初見成效,外賣電話響起次數減少,更多的顧客透過微信叫外賣。並且培養了一大批固定外賣客戶的叫餐習慣,“今年3月份與4月份的利潤翻了幾倍,”雖然沒有告訴具體資料,但從王小利合不攏嘴的表情上可以看出他賺錢了。

  “來飯館吃飯的人群多是些年輕的白領們,他們時間很匆忙,要求就是快。我可以早上準備好一天的食材並且冰凍在冰箱裡,等客人來了直接炒制即可,正好符合了他們要求快的節奏。”分析自己能吸引客源的原因,不談營銷的功勞,王小利反而認為他的產品是主要原因。“用一句時髦的話說,產品才是核心競爭力,用心做好每一碗麵,營銷只是錦上添花。”王小利笑言。“飯館一定要乾淨。不論多麼大的飯店,當你吃到了一次髒東西,你就有心理陰影了,肯定不會再來了。”

  記者看到他的店面雖不大,但是乾淨整潔,而且王小利時常將自己選購食材的畫面,以及製作的過程發到朋友圈,“選用的食材都是自己去菜市場採購的,絕對都是真材實料,而且不會偷工減料,保證食品安全。”在王小利看來,在良心與經濟利益之間,良心是自己心裡的一杆秤。“人人都可以開,並不是誰隨便開一家麵館就能客源不斷。”最讓王小利得意的還是他9年來在其他飯店裡偷學的做面手藝,他告訴記者,以前在飯店打工的時候,他最喜歡的就是看師傅做面,積累各家做面的特長,形成了自己的一派風格,“大家來了之後覺得好吃,就會常來,並且還會帶朋友來。”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