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個夢想:學好英語。目的:周遊天下。為此“賭過咒、發過狠;掐過掌心、用過功”。從“屢戰屢敗”到“屢敗屢戰”,未從鬥士變烈士,卻從英雄變狗熊。
失敗乃成功之母,對於語言,我有切身體會:聽比說難。說,可以斟字酌句;聽,防不勝防。過去以為:落後要捱打;現在明白:被動也要捱打。相比而言,外文聽力最困難,中文聽力最複雜。
在漢語世界裡,做人做事,聽話聽音,朋友衝著你說:“你還有啥個閒話講!”褒貶在於語調:讀升調,那是誇你;讀降調,那是銼你!
上海人有句老話:“講一半、藏一半。”依據說出的上半句,揣測不說的下半句。“老實講”,往往是“不老實”的開場白;“攤開講”,往往還有“攤不開”的:“有話好說”,通常是自己理虧;“有話直說”,通常是別人理虧:“憑良心講”,通常是虧心後的心虛:“有啥閒話好講”那是心虛準備放軟檔。
“聽人說話信一半,那是精明;知道哪一半可信,才是聰明。”前提兼訣竅:對什麼人說,比說什麼事更重要。
倘若你是老闆,“好話,一定言過其實;壞話,一定添油加醋。”你得明白:你擁有決定別人利益的權力,那麼聽到的壞話一定比分配的好處多。
倘若你是夥計,老闆對你突然禮貌說話,那是解除勞動合同的前奏曲:朋友你就走遠了。
有時候,說者身份比說的內容更重要。“錢是身外之物”,如果是李嘉誠說的,那是真話;如果是李小二說的,可能是氣話。領獎人說:“成功了,對不起旁人;不成功,對不起家人。”不是謙虛,而是發嗲。
魏徵上諫唐太宗:“兼聽則明,偏信則闇。”我的心得:聽好人說好話,往往偏昕,因為話裡含著安慰、照顧,容易受騙;聽壞人說壞話,那是兼聽,反而洞察黑暗,不掉陷阱。培根名言:“知識就是力量。”他說這句話的時候,歐洲剛剛脫離中世紀的黑暗,那時社會識字率極低,誰有知識誰就有力量。
在網際網路發達的今天,知識氾濫,是最大的苦惱:不知道哪些知識有用。鑑別有用的知識,比掌握不懂的知識更難。在“知識就是力量”的慣性引導下,如今迷信知識的越來越多,熱愛勞動的越來越少。在今天,“知識就是力量”應該反過來理解:“沒有知識,就沒有力量。”如同氧氣,擁有未必健康,沒有肯定死亡。
知識氾濫的特徵:博士多、教授多、專家多,結果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如果真理只有一個,那麼觀點越多,分歧越多,錯誤率就越高,就像投放廣告:“我知道有一半無用,但不知道是哪一半!”傾聽房產專家。結果耽誤了投資機會;傾聽經濟學家,結果看不懂身邊的物價。因為書齋人物看重知識,看不起常識。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科斯最近告誡給他祝壽的中國學者:“壞的經濟學就是黑板經濟學。”“黑板經濟學”往往是虛構的,經不起常識的驗證,屬於書齋裡的知識,缺乏針對性。
人總是要死的,這是常識,哪一天死,那是知識,但基本說不準,謀殺例外。怎麼聽、聽誰的?處事大學問。當不能辨別知識,那就服從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