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讓這些強韌的種子消失掉

[ 現代故事 ]

瓦爾特拉是南非南部的一個偏僻的農業小鎮,鎮上400多人,都是從事傳統的農業生產,他們以種植大量玉米和少量水稻為營生手段,但因為該地區高旱,產量不高,只能餬口養家而已。

  2006年,南非農業部決定改變瓦爾特拉水稻和玉米“低產”的現狀,引進國外的轉基因雜交技術,在該鎮的上千畝玉米地和水稻田裡對原先的玉米和水稻種子進行改良試驗。

  一年之後,試驗結果出來了,改良後的玉米和水稻獲得了大豐收,產量均比之前提高一倍,農民的收入和鎮上的財政收入也跟著提高了一倍。

  南非農業部非常高興,要求農民在接下來的第二年、第三年繼續播種新品種,結果依舊繼續增產。

  然而,等推廣到第四年時,農業部卻遭到了空前的阻力——80%的瓦爾特拉農民不再願意種植新品種了,而是要求種植以前的老品種。

  既能增產,又能增收,這樣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為什麼會遭到抵制?為弄清其中的緣由,農業部立即派出一個調研組前赴瓦爾特拉鎮展開調查,尋找農民不願種新品種的原因。

  在三天的走訪問詢中,調研組聽到以下幾種主要聲音——

  小鎮上60多歲的烏德拉老人說:“我們用祖上傳下來的種子播種,對它們的屬性瞭如指掌,知道它們有哪些優質的特性。這些古老的種子有著強韌的生命力,我們甚至很少用農藥。新品種的確增加了產量,但是,我們卻無法掌握它們的特性,它們的脆弱性更是讓我們感到痛苦。比如,雜交的玉米,主幹軟綿綿的,大風一吹就癱軟倒地,逼得我們只能不斷地建立擋風牆,幾乎要累垮我們。還有,這些新品種抗蟲害的能力很差。需要大量噴灑農藥,雖然收成提高了,但投入成本也跟著提高了。”

  另一位在瓦爾特拉耕種了30年的赫蘇泰憤慨地表示:“現在,我們吃下的大米和玉米再也不如以前那麼純天然了。我開始懷念之前那一碗碗散發著誘人香氣以及可口無比的米飯和根根玉米棒。我的味蕾和腸胃不再有美妙和舒服的感覺了。”

  而上過幾年學後回到老家務農的“農二代”吉菲斯,則提出了與眾不同的擔憂。他說:“目前南非的土壤退化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而且據媒體報道,到本世紀末,全球氣候可能要再升高7℃左右,南非本來就是高旱缺水的地區,即便是溫度只升高一點點,也將重創水稻和玉米。我無法相信,轉基因改良後的脆弱品種,能跟得上這種變化。如果跟不上,則意味著我們的農田和山野裡的農作物很難再開出花和結出果。屆時,各種病蟲也會大舉侵入,收成必將每況愈下,甚至會導致全鎮的人陷入飢餓的窘地。”

  吉菲斯繼續陳訴:“事實上,我們祖輩留下的古老種子都是耐旱、耐鹽、耐高溫的,它們強盛的生命力遠比轉基因雜交的品種強,我們有義務儲存和傳承這些古老種子,保住其中的優秀基因,供我們的子孫使用。我們不能讓它們不斷地被‘轉基因和雜交掉’,這些強韌的種子不能從南非的田地和山野上消失!”

  農民們的講述和擔憂言之成理,調研組的人無以應對,只好承認推廣新品種時的確欠缺周全的考慮。隨後,南非農業部決定不再強制瓦爾特拉的農民播種轉基因雜交後的新品種,允許他們繼續使用祖輩傳下的古老種子。

 

補充糾錯
上一篇: 小郵局小車站
下一篇: 奇特的遺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