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明:處理好壓力這把雙刃劍

[ 現代故事 ]
你是否幹什麼都沒有熱情,或者是找不到自我價值感?你是否經常檢查辦公室門鎖沒鎖?抽屜關沒關上?這是怎麼了?這說明你的壓力太大了。讓心理專家雷明跟我們說說,壓力帶給我們的積極和消極感受,以及如何緩解壓力。
 
為什麼人們一提“壓力”就恐懼,那是因為他們被壓力傷害了
 
說起壓力,許多人都感到面目可憎,腦海中瞬間閃現出房奴、車奴、孩奴,以及各種奴,甚至還有“起得比雞早,睡得比狗晚”的悲催生活;更有人會想到抑鬱、狂躁,甚至失眠。人的能量是有極限的,你不是三頭六臂的神仙,在精力大量透支的情況下,是很容易累的,這種累會摧毀我們的內心環境。
 
壓力過載的人總會“擔心”,擔心自己是不是哪件事情沒做好,擔心自己是不是還有什麼事情沒有做;時不時拿出手機看一看,但其實手機並沒有響。這些就是壓力過載的一種表現—廣泛性焦慮,他其實並不清楚焦慮的是什麼。
 
焦慮持續的時間一長,焦慮的事物就慢慢具體化了。比如,有些人剛走進電梯,就開始想:門鎖了,還是沒鎖?沒鎖,還是鎖了?糾纏到最後,他會跑回去看一看,在確認門鎖了之後,焦慮釋放了一部分。但由於他還有焦慮,還需要釋放,所以,潛意識裡會繼續選擇用這樣的方式來釋放。於是,他走出大樓還在繼續想:門到底鎖了沒有?他有可能還會返回檢視,以確定門是否真的鎖上了。時間一長,強迫傾向就出現了。
 
壓力過載還會出現偶發性歇斯底里。一個人白天上班,要面對老闆同事客戶,處理完一堆人際上的壓力之後,又要面對下班堵車的環境壓力,晚上回家還要承受買菜排長隊的壓力。這個人身上累積了很多壓力,他的情緒肯定不好。假如這個時候他又要面對孩子調皮或者學習成績不好等問題,那麼就很容易出現脾氣暴躁、打罵孩子的情況,這就屬於一種偶發性的歇斯底里。
 
提起偶發性歇斯底里,雷明談到了《紅樓夢》中的王熙鳳。王熙鳳人際處理能力非常強,八面玲瓏。但就是這樣一個處理壓力能力非常強的人,也出現過偶發性的歇斯底里。大觀園是一個非常複雜的人際壓力源,處在人際樞紐位置上的王熙鳳更是謹慎應對。就拿跟老祖宗打牌這事來說,老祖宗贏了,輸錢的王熙鳳必須表現出不捨,遞錢的時候,她還得輕輕往回掙扎一下,然後再鬆手。王熙鳳知道,要想讓欺負自己的人欺負爽快了,自己必須得掙扎,不然,欺負自己的人就會覺得沒意思。只是為了拍老祖宗一個人的馬屁,王熙鳳就小心翼翼到了這般地步,還要應對那麼多人,可見她的人際壓力有多高。於是,她“瘋”了,在《紅樓夢》第22回,她手持一把明晃晃的刀,見雞殺雞、見狗殺狗、見人就想殺人。曹雪芹在書中的解釋是:黃道婆做法,扎小草人給王熙鳳下咒。但雷明認為,王熙鳳當時的表現其實就是偶發性歇斯底里的表現。
 
當過勞死、抑鬱症開始籠罩職場,人們不得不反思“生命中不能承受之快”
 
雷明說,“慢生活”之所以被提出,是因為社會長時間處在一個競爭意識被強化的狀態。“我們從上小學第一天開始,就要面對班級大排名和年級大排名,一直到高三;然後我們又進入一個全國大排名,高考。也就是說,從6歲開始到18歲,我們的競爭意識在各種排名中被強化著:我要比你學得好、比他學得好、比你們都學得好。這種對競爭的追求、對競爭的陶醉、對於高效率的追求,在行為模式上培養了我們許多年。
 
“走上社會,這種競爭意識依然被強化,比如炫富的房地產廣告,比如電視中,一個男人開著名車摟著美女;再比如,我名片上的職位比你高、身邊的大姑娘比你身邊的漂亮;實在沒什麼可比的時候,還可以比比我孩子的學校和你孩子的哪個更好?這種過度競爭狀態下,人怎麼會沒有壓力?怎麼會不累?所謂的‘慢生活’其實是人們在過度競爭意識之下的一種反思,一種觀念上的反思,然後將反思落在生活中、落在了實際行動中。”
 
對於現在人們熱衷於用旅遊的方式來緩解壓力,雷明覺得“暫時有用”。他說,用旅遊緩解壓力實際上屬於壓力四大處理方式中的第一種,也就是遺忘,但這種遺忘只有短期效力、沒有長期效力。
 
用旅遊來逃避壓力的人,混跡在驢友中,卻和真正的驢友是不同的,真正的驢友是因為熱愛大自然,但用旅遊來逃避壓力的人卻不是。而且他們中有些人去了某個地方就不想回來了,比如,我們去麗江,會發現很多人去了之後就住在那了,雷明就有這樣一個朋友。
 
那年,朋友跟雷明說:“老雷,你說我們為什麼要在北京?交通這麼堵,房價這麼貴;我要幹各種各樣的工作,要面對各種各樣的人際關係,我要處理好和領導的關係,還要處理好和同事的關係……北京這個城市太悲催了,壓力這麼大、又這麼累,我得出去走走!”然後,這個朋友跟雷明說了聲goodbye,就出門散心去了。他跑到麗江、跑到鳳凰,剛到的時候不停感慨:哇塞,山清水秀,真是好地方。頓時,他從壓力中逃離了,他轉移了地點,遺忘了壓力,所以他感到特別開心。他想,既然這麼開心,就住下吧,然後他就真的住下了。
 
可剛過一個月,他就給雷明打電話:“老雷,我就奇了怪了,在麗江這麼好的地方,一旦住下來,發現好像也沒有那麼快樂。麗江的房價也不便宜;我在麗江也得娶妻生子,一樣要過丈母孃那一關:要求我買房,要求我有正當職業;想在麗江找個工作,我仍要處理和領導的關係、處理和同事的關係、處理和客戶的關係。我突然發現,我在北京想逃離的所有壓力,在麗江又原封不動地擺在我面前了……”
 
雷明聽完,在電話裡跟朋友說:“你現在到家裡的鏡子面前照照,什麼時候能躲開鏡子裡那個人,什麼時候就能躲開壓力了。”雷明的意思很清楚,如果一個人可以“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那麼他是可以躲開壓力的。但如果你還想在這個世界上做個“凡人”,還想有七情六慾,還想做常人該做的有意義的事情,比如結婚生子,比如有份正當的工作,比如擇一城終老,那麼你是躲不開壓力的。至於如何緩解壓力,那是另外一回事。
 
“所以用旅遊躲避壓力的方式只有短暫的效果,出去個把月,回來該幹嗎還得幹嗎。除非有一個人,他不打算在任何一個地方停留,他永遠在行走。可一個永遠在行走的人又是怎樣一個人?他是個沒有七情六慾的人、沒有家的人、沒有根的人。時間一長他就會發現,他在所有的風景裡都是過客,他身邊沒有父母、沒有伴侶、沒有同事……他的存在感何在?”
 
別一提壓力,就覺得它是面目可憎的,要知道,它也有積極可愛的一面
 
想想壓力把人逼得尋死覓活的樣子,人們膽怯了,許多人開始渴望那種毫無壓力的生活,希望“睡到自然醒,數錢數到手抽筋”。可沒有壓力的生活就真的是我們要追求的目標,真的是一種享受嗎?而且一談到壓力就一定很悲催嗎?雷明認為,現實並不全是這樣,壓力有時候也是一種價值和動力的體現,適當壓力,反倒有積極的意義。
 
“沒有壓力未必一定好,如果我們的壓力長期處於較低的水平,就會出現一些負面情況,比如積極動機不足、自我價值感來源不足、注意力空置。
 
“每個人的腦袋就是一個容器,如果裝滿了積極的東西,我們就會被各種正能量充斥。但如果每天無所事事、沒壓力,就好比裝滿水的杯子被清空了;大腦空了之後,很容易被烏七八糟的東西所充斥,烏七八糟的東西多了,就可能無事生非。
 
“我和妻子很少有時間吵架,因為我們的大腦被其他事情填滿了。忙著處理一些工作上的事情、親戚的事情,以及房屋裝修上的事情,沒有太多的時間去想其他事情,更沒時間來吵架。但如果有一天,我和妻子無事可幹,或者是壓力變小了,當我發現家裡的衣服沒有洗乾淨、飯菜做得不可口,肯定會挑剔妻子,挑剔的結果必然會引發爭吵;而妻子看我經常上網,她沒準會想看看我的電子郵件、聊天記錄,或是看看我的手機。壓力少了,就意味著思維空間擴大了,思維空間擴大之後,人的潛意識就會優先關注跟自己有關的東西,這個關注的過程有時候會讓人‘浮想聯翩’,一‘浮想聯翩’,麻煩緊接著就來了。”
 
而積極的壓力有時候也是個人價值感的體現。
 
“我之所以覺得我的存在是有價值的,價值感很足,是因為我每天都在處理各種各樣的壓力。比如,父母覺得我還算孝順,那麼我覺得自己作為兒子就是有價值的;我能給家裡掙錢、能分擔一些家務、被妻子需要,我覺得做丈夫也是有價值的;被邀請去做電視節目,對方覺得我是有表現力的,那麼我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客戶來找我做心理諮詢、需要我,我覺得作為心理醫生是有價值的。
 
“但如果沒有心理醫生這個角色帶來的壓力,我就不用去做節目,不用去面對客戶;如果沒有結婚,我就不用去體驗做丈夫的壓力;如果不是獨生子,我就不用體會兒子這個角色帶給我的壓力……壓力沒有了,我的積極動機不足,很多事情都不用做了,可我存活在這個世界上還有什麼意義?人在不同的角色裡,有不同的壓力,只要能把這些壓力處理好,壓力對於我們其實是有積極意義的。”
 
曉雪是一家大型公司的職員,作為這家公司聘請的常駐心理專家,雷明因工作與曉雪熟識。有一段時間,曉雪的情緒十分低落,職業的敏感讓雷明意識到,曉雪一定遇到了不愉快的事。果然,曉雪和丈夫剛剛辦理了離婚手續。感情創傷是最難以主動擺脫的壓力源,加上曉雪性格內向、朋友不多,傾訴和溝通的渠道都很有限,如果情緒處理不好,很可能會引發其他的衍生事件。
 
雷明私下找到曉雪的領導,提到“曉雪最近好像遇到一些事情,情緒很不穩定,如果能夠給她一些工作壓力,讓她無暇顧及自己的情緒壓力,在繁忙中淡忘一些東西,可能是幫助她的最好辦法”。當時恰逢一個新的專案正在籌備中,加上領導對曉雪工作能力的認可,她便被委以重任。“臨危受命”的曉雪工作壓力驟然增大,根本沒時間考慮其他事情;加上領導的認可、鼓勵和幫助,她很快就一掃陰霾,重新找回了自信。從曉雪的身上我們不難看出,積極壓力幫她把消極的情緒從大腦中擠出去,在積極壓力的推動下,她重新找回了自己的位置和價值。
 
學會調整好心理狀態,積極有效地釋放壓力,總有一種方法適合你
 
既然壓力有積極的一面,那麼我們該如何辨別自己所處的壓力狀況,讓壓力呈現出積極的一面,但又不會出現過載的現象?雷明說,方法只有一個:當你出現了壓力不足的消極感受,比如,出現積極動機不足、自我價值感來源不足、注意力空置,你的壓力水平就得往高調整了。當你感覺出現壓力過載的消極感受,比如,廣泛性焦慮、強迫傾向、邏輯思維常被瑣碎事情打斷,或者出現了偏執型壓力感受,甚至引發抑鬱症,你的壓力水平就得往低調整了。
 
那麼,壓力過載時該如何調整?
 
雷明說,從心理學角度來講,處理壓力有4種方式:遺忘、轉移、中和、宣洩。其中,前兩種方式是暫時有效的。
 
雷明曾在新加坡參觀過一家心理康復機構,這個機構裡有減壓訓練營。在為期21天的“療程”中,客戶交替進行砌牆、園藝、陶藝、歌舞、手工等一系列行為療法,每個行為都不復雜,卻需要全神貫注。在完成21天的療程後,所有的客戶都體會到或多或少的效果,原本紛繁的大腦彷彿被清洗了一遍,不但思維得到了解放,情緒也經歷了一次整理,由焦躁變得平和,由抑鬱變得豁達。
 
這些“療程”的設計是有它的道理的。壓力過載最初往往是由情緒上的焦躁或者抑鬱體現出來的。這時,如果安排過分複雜的行為,他們會因為情緒焦躁而難以掌握;如果安排具有一定挑戰性的行為,他們會因為情緒抑鬱而容易放棄。並不複雜而又需要全神貫注,這就是用行為療法遺忘壓力時最核心的技術要求。
 
雷明還提到,一些社交網路遊戲也能有效轉移我們的壓力,比如,你到我家偷偷菜,我到你家澆澆水;八卦新聞也可以轉移我們的壓力,雖然那人跟我們八竿子打不著,可一群人圍著說說,一高興,壓力也就轉移了;太極拳可以讓你在“靜”中放鬆心情,瑜伽讓你在冥想中拋開煩惱。另外,壓力還可以宣洩出來,宣洩的方式有說、寫、唱、跳。雷明說,壓力的宣洩很簡單,我們可以建立一套把壓力很好宣洩出來的生活習慣,包括適量的運動,以及以減壓為目的的娛樂活動。
 
人們生活在多重壓力並行的環境中,尤其是職場人,當多重壓力在我們身上累加時,如果處理不當,或是不及時減壓,人就會走向崩潰。因此,我們應該調整好心理狀態,積極有效地釋放壓力。壓力是綜合的,所以減壓方式也是綜合的,一種看上去很簡單的減壓方式,裡面可能包含轉移、遺忘,也有宣洩和中和這4種方式。
 
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壓力也不例外,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如何處理好壓力這把雙刃劍就成了我們的必修課,能處理好壓力、樂活生活,應該算是一件幸福的事。
補充糾錯
上一篇: 天上不會掉餡餅
下一篇: 誠實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