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韓勝利考上了西安的大學,成為全村第一個大學生。這個瘦弱、文靜的兒子,簡直成了韓培印最大的驕傲。他堅信兒子用不了多久就會“出人頭地”。因此,為了幫兒子湊出大學需要的學費和生活費,他賣掉了家裡所有值錢的東西,又和兒子一起來到西安,在49歲那年,變成了一名農民工。
大家都覺得上了大學肯定有出息,有前途
“勝利我兒,如今你也上了大學……要靠自己的努力,好好學習,前途是光明的。”
小小的本子已經泛黃了,黑色的封皮也捲了起來。剛到西安的時候,韓培印就買了這個本子。他在上面記錄電話號碼、記錄借錢還錢的賬目,也會寫下一些準備跟兒子“談談人生”的內容。那些內容大多與夢想有關。
當韓培印知道兒子考上了省城的大學,而且選擇了“熱門”的通訊工程專業時,夢想就伴隨著驕傲一起降臨到這個陝西農村的家庭裡。
“大家都覺得上了大學肯定有出息,有前途。”老韓說。他並不知道,這一年,全國高校展開了第四次大規模擴招,共有320萬名考生進入大學。他只是為自己的兒子自豪,畢竟,這是村裡第一個考上大學的娃。
韓培印賣掉了家裡值錢的東西,又跟所有可能的親戚朋友借錢,湊出了兒子的學費。當把兒子送進大學之後,他也在這座繁華的省會城市裡留下來,當起了農民工。
農民韓培印的生活就這樣轉了個彎。每天,他不再下地勞動,而是和其他工友一起,舉著“找工作”的紙牌,等著有需要的人找到自己。他的工作也每天不同,有時候是幫建築工地運沙土。有時候是在居民樓裡幫人鋪地板……
在山區老家的村裡,韓培印不是村幹部,卻毫無疑問是個有地位的“能人”。他上過初中,是全村唯一一個會寫春聯的人,甚至兩家吵了架,他也會出面幫忙勸和。而現在,他又把兒子培養成了村裡第一個大學生。這一切都帶給了他無與倫比的滿足感。
如今,這對來自農村的父子在繁華的城市裡相依為命。很多時候,對於韓培印而言,兩元錢的公交車都顯得有些奢侈,所以他不常去學校看兒子,而寧可在路邊的“話吧”裡花幾毛錢打個電話,和住在同一個城市的兒子說上幾句。
他的工作都是純粹的體力活。有時,他需要甩開膀子,用鐵鍁一下下地把沙土鏟到幾乎和自己差不多高的卡車拖斗裡;有時,他需要站在拆遷的廢墟上,一榔頭一榔頭地把一間房屋慢慢砸成碎礫。而這些讓他腰痠背痛的活計,就是兒子韓勝利學費、生活費的來源。
我想留在城市,城市就是比農村好多了
儘管在城市裡相依為命。但韓培印和兒子之間仍然有一些彼此隱瞞的事情。在很長的時間裡,韓勝利都不知道父親是怎樣低聲下氣地為自己借來了生活費:而作為父親。韓培印也從來不知道。兒子在學校的生活具體是什麼樣子。
常常兩份青菜、5兩米飯、一盆綠豆湯,就是這個瘦瘦的男生一頓午飯的內容。他給自己的伙食費標準是一天6元。隔兩天吃一次肉。
韓勝利常常覺得別人的生活不可思議。他班上一位來自溫州的女生,因為不適應西安的水,乾脆從超市搬回來兩箱礦泉水,一箱用來喝,一箱用來洗頭髮。
這樣的生活與這個來自農村的男生的距離,像神話故事一樣遙遠。當同學拿礦泉水洗頭的時候,他卻琢磨著把那些空瓶子撿來賣錢。
因為覺得“學習比較忙”,他並沒有勤工儉學的打算。大部分的空閒時間,他都在學校的運動場上、天台上逛來逛去,詢問喝完水的同學“瓶子還要不要了”。
韓勝利撿完礦泉水瓶,看著遠處的高樓想:“我想留在城市,城市就是比農村好多了,生活條件、交通、文化,都比農村好。”現實就是這樣。找不到工作就要接受它
除了無與倫比的自豪感,韓勝利4年大學的經歷,也給韓家帶來了另一個“副產品”。
每次坐汽車回家的時候,韓培印都會從城裡抱回來些東西,比如成箱的泡麵,或者大袋的糖果。久而久之,韓勝利的母親在家裡開起了全村第一個小商店,把這些城裡抱回來的東西拆著賣給鄰居們,掙點小錢。
因為韓勝利的關係,韓培印直接用了兒子的名字命名商店。並且把“勝利商店”幾個大字印在了商店的招牌上。
當商店的經營漸入佳境的時候,韓勝利大學畢業的時間也慢慢臨近了,可找工作的形勢也變得越來越嚴峻了。曾經“熱門”的通訊專業也不像傳說中那麼好找工作了。
韓培印卻依舊是樂觀的。他始終覺得,無論如何,“大學生”總是一個光鮮的身份,不可能面臨沒飯吃的問題。隨著韓勝利畢業時間的臨近,他開始越來越細緻地編織自己的夢想,並且換掉了已經寫滿的筆記本,寫在了一個新的黑色本子上:
“明利(韓培印的大女兒),勝利,父親一定要在2013年前後,也就是在父親的60歲前後,一定要和你媽,我們全家到北京去,到時候,我們大家都有錢,到北京一定好好玩幾天。現在我們大家,勝利你要好好學習,明利要好好過日子,你媽好好管家務,我在西安好好掙錢,爭取有那麼一天。”
他並不知道,韓勝利此時已經做好了最壞的打算。“導購啊、服務員啊、保安啊都行,只要別人能要我。”韓勝利說,“現實就是這樣,找不到工作就要接受它。”
那時不讀書。給娃買個三輪車,現在也發了
韓勝利在畢業後找了一份在青海的工作,試用期每個月拿600元的工資,在野外幫當地的單位鋪通訊光纜。韓培印算了算,這收入還沒有自己在西安打工掙得多。
“我本來想著,大學生畢業了,工作肯定會在辦公室裡,而且有空調……”韓培印嚅嚅地說著。他開始時不時地後悔,自己為什麼讓兒子選了這樣的專業,又後悔,也許當年根本不應該讓兒子讀書。鄰居們甚至時不時對他講:“當年不讓娃上學,給他買個三輪車,現在也發了!”
這個原本貧窮的家庭正在慢慢步入正軌。連家裡那個因為兒子上學而辦起來的小商店也越辦越好了。可曾經是全家最大驕傲的兒子,如今卻成了父母最大的心病。韓培印擔憂他遲遲沒有結婚,更何況,因為高考結束後遷走了戶口,他原有的9分耕地已經被收回。也就是說,韓勝利已經沒有辦法再回到農村種地了
工作了3年之後,韓勝利辭職,在西安重新找了份工作,工資也漲到了1500元。不過,這仍然不是一個令人滿意的數字。
韓培印開始懷疑,唸書寫字並不是一件值得嘉許的事情。連他那個中學畢業、在深圳打工的女兒,一個月也能掙三四千元——足足是兒子的兩倍。
事實上,從西安回到家裡之後,他再沒有寫過什麼東西,甚至連筆記本都不願意拿出來了。年初的時候,他曾經想在本子上寫點什麼,再跟兒子談談人生,可看到大學畢業5年後,兒子情緒低落的樣子,他最後什麼也沒有寫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