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恐龍蛋?沒戲
很多朋友衝著我是財經頻道的主持人,向我請教“理財絕招”,我說我根本不理財,他們都不信。我跟他們打了個比方:北京有那麼多計程車司機,但有幾個是因為喜歡開車而當的哥的?我和他們一樣,做財經節目只是職業,並非我喜歡理財。
剛參加工作時,我在山東濟南一家電視臺上班,同事們在辦公室裡談得最多的就是理財。有人鑽研股票,有人研究基金,還有人琢磨郵票、糧票、連環畫之類的冷門收藏品,反正沒人閒著,都想讓手中的錢生錢,利滾利。
後來,不知從哪兒颳起一股投資蘭花的狂風,幾乎一夜之間,辦公室裡的每個人都變成了蘭花迷,人手一本花卉圖冊,苦心鑽研,家家陽臺上少則十幾盆、多則幾十盆蘭花,擠得滿滿當當。大家都盼望著手上的蘭花能從購入時的上百元一盆飆升到數萬元一株。
我不懂蘭花和市場,但我能看明白的是,如此全民參戰地在這樣一個狹隘的投資領域裡撲騰,太瘋狂了,而瘋狂的代價絕對是慘痛不已。果然,不到半年,除了頂端的炒家賺足了錢外,絕大多數的升斗小民們全都做了金字塔最底端的墊腳石。同事們一個個都未能倖免。
後來到了北京,我又見證了另一場更加荒謬的投資熱潮——恐龍蛋。當時有一位特別執著的朋友跟我說起這事時兩眼放光:恐龍蛋呀,幾千年前的化石啊,幾百年前的東西都能稱古董,這玩意肯定值錢!
由於飛機和火車上不允許私自攜帶恐龍蛋,朋友硬是自己一個人把車開到內蒙古去接貨,花了50多萬元把三枚恐龍蛋誠惶誠恐地拖回了北京。
我有幸見過這兩枚恐龍蛋,看上去跟大個兒鵝卵石差不多,只是多了一層泥胚外殼。那個朋友專門打造了玻璃展示箱,把它們固定在定做的架子上放好,說後半輩子就指望這兩個蛋發財了。
結果是,官方正式對此事進行闢謠,聲稱此物無任何投資價值,並指出目前市面上所謂的恐龍蛋都是人工偽造的。此訊息一出,此前還水漲船高的價格頓時崩盤,那些花高價投資了恐龍蛋的,一夜之間血本無歸,惟一從中賺了大把銀子的,是內蒙古那幫專做假恐龍蛋的炒家。我那個朋友躊躇再三,小心翼翼地開啟了一枚自己視若拱璧的恐龍蛋,發現原來只是一個泥團兒,用放大鏡都找不出一丁點骨骼化石。
黃金鑽石,看上去很美
我發現我身邊從來都不乏熱衷理財的朋友,但我也發現,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都對投資品市場缺乏瞭解,理財思路也不清晰。他們選擇理財的惟一風向標就是——跟風!
有一段時間,投資鑽石非常熱,臺裡有位同事買了一顆三克拉的裸鑽投資,她說這東西能保持每年不低於12%的增值率。
從市場的售價看,似乎是這樣,但被她忽視的是,上漲的只是賣家的售價,作為藏家,面對的是一個有價無市的市場。她曾經去詢問她那顆裸鑽是否能回收,珠寶行報出的回收價是——4萬,只相當於她當初購買價格的20%。
我幫她找到了售價與回收價天差地別的答案。在採訪南非副總統莫特蘭蒂時,他對於投資鑽石的回答是:鑽石難以保值,更不可能升值,它就是碳而已,除了工業鑽石有實際用途外,鑽石惟一的價值就是做成首飾滿足人的虛榮心。鑽石價格之所以逐年上漲,不是由市場決定,而是由戴比爾斯公司控制的中央銷售機構決定的——該公司囤積壟斷了全球鑽石原石,每年自行提價後將原石投放市場,保證供小於求。鑽石漲價不是因為稀缺,而是因為被操控。
這下,那個投資鑽石的同事傻了眼,她那顆裸鑽註定只能當做傳家寶一代一代往下傳。可問題是,當想像中已經升至30萬元的鑽石實際收購價只有4萬元時,就不可避免地給她帶去了沉重的精神壓力和負面情緒。很長一段時間,她都處於一種魂不守舍的狀態。更糟糕的是,因為掏出積蓄買了鑽石,連正常生活也受到了影響,她的月薪不過7000元,她老公也只是普通白領,夫妻倆要還房貸,孩子也即將入托……
隨後的大半年,她過得很不風光,多次主動申請跑邊遠地區出外景,只為掙些額外的差旅補貼。
她成了我們臺投資理財的反面教材之一,但不幸的是,投資理財誤區有如長江後浪推前浪,你好不容易繞過了這個陷阱,撲通又掉進了另一個坑,這個坑就叫做投資黃金。
黃金是硬通貨,這下該靠譜了吧?可是,別看金價翻著跟頭往上爬,從100多元一克漲到了300多元一克,但這是售價。有一個在金行工作的朋友告訴我,投資黃金並不保險。
首先,在金行買的黃金是含手工費的,按照不同的品牌論克收取,少則十幾元多則幾十元;其次,金行也是要賺錢的,所以會在黃金製品的成本價上加上利潤,這利潤也是多少不等的;此外,銷售人員的工資不能少吧;銷售場所的租金不能免吧……諸多成本從哪兒來?當然是羊毛出在羊身上,攤到了每克黃金的售價中。
據朋友說,當金價位於380元/克,手工費還要另計的時候,黃金的成本價是280元/克,多出的那100元囊括了利潤、員工工資、場地租金、宣傳費等組成部分。
這意味著,如果手裡的黃金漲到了500元/克,看起來賺了不少吧?可是,如果把它們送去金行回收,結果是你們仍然還虧。因為金行是不會按照市售價回收的,而是按照當前成本價,而這個成本價要比市場售價低上100多元,在成本價的基礎上,還得再扣除一次手工費。因為人家必須把你的黃金回爐重煉才能賣出去!
理財還得悠著點
因為身邊總有人在談投資理財,耳濡目染的,我發現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那些談起某個專案回報豐厚的人,到最後基本上都閉口不提當初的那些事兒了,偶爾問起也支支吾吾言語不詳,被逼急了才冒出一句——虧了。有炒股虧掉一大半的,有買基金虧損70%的,更有買海外開放式基金從百萬富翁變成十萬身家的……我東看西看,發現最後惟一一個穩賺不賠的人是我!
我也曾經想過買點啥理財產品做點啥投資專案,但問題是我沒錢。我拿的是年薪,看起來很體面,但架不住我的各項開銷。有時候想想這些開銷,都是不能保值增值的。但是,假如我也跟大多數同事一樣省吃儉用將白花花的銀子投入他們曾經涉足過的那些理財專案的話,那麼我可能不會有房,更不可能有車,也絕對不可能承擔得起如今這些愛好與消費方式。
我沒落下什麼錢,但我沒錢的原因是我把錢花掉了;他們也沒落下什麼錢,原因則是他們的錢虧掉了!我覺得這就像我們同樣買了一堆水果,我吃掉了,他們捨不得吃結果壞掉了,雖然水果最後都沒了,但吃掉和壞掉絕對會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心情。
我相信,絕大多數的普通人都跟我一樣,連資本市場是怎麼回事都搞不清楚,連K線圖都看不明白,對於投資領域如何建構操作也不瞭解,對於收藏品的鑑別更是兩眼一抹黑。無知也還罷了,偏偏還非常無畏,對自己的運氣與眼光自信滿滿,深信自己買啥啥漲屯啥啥賺。
以前有句話叫你不理財,財不理你。我覺得這話誤導了不少人,以我的觀察與發現,應該是你一亂理財,財便不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