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你老了,樹還在

[ 現代故事 ]

路乞今年65歲,是一位可愛的外國老頭。退休前,他是一位法律工作者,名片上的頭銜為“法學博士”。二十多年以前,路乞第一次來到中國,從此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濃厚興趣,用他學到的漢語自我形容是一種“緣分”。遂決定退休後定居中國,並愛上了一位中國女人。

  “路乞”是他給自己起的中文名,意思是“路邊的乞丐”。

  我是在電視上認識這位老人的,其時他正帶領上千名志願者在南方的一座城市沿路撿拾垃圾,志願者中包括教師、警察、官員、學生和兒童,還有下崗工人。路乞和志願者們所到之處,路上的菸頭、廢紙等各種廢棄物紛紛被“請進”垃圾桶,道路立刻變得整潔起來。在路乞和志願者們的感召下,不少行人也紛紛加入了這個撿拾垃圾的行列。

  報道說,路乞剛開始撿拾垃圾時,不僅一般人無法理解,就連他的中國夫人也不能接受。一個在大學任教的老人赤手在街道上撿拾垃圾,按照人們通常的觀念,不僅與自身的身份不符,且形象不雅,又不衛生。他的夫人懷疑,這樣的行為對城市環境的改善究竟有多大作用?

  但路乞堅持。他說:“我重視我的‘環境’。我只希望我生活的城市更乾淨、更美好。”他甚至進一步把自己的行為稱為“五意工程”(義務、意識、意志、意氣、毅力)。

  關於環境,似乎每個人都有很多話要說。而中國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尺之一就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環境。然而,具體到一個城市,一個企業,一個人,怎樣把自己的行為與保護環境聯絡起來,仍然是不容樂觀的事情。

  每當我們在城市街道漫步時,總難免踩到那些幾乎遍佈路面的痰漬,當然還有時不時出現的動物糞便。許多人習慣於隨地吐痰,並不認為這“有什麼”。我看過網路上的有關討論,相當一些人說:“隨地吐痰緣於無奈,因為城市空氣太壞。”但我無法認同因為空氣不好就可隨意吐痰的論調。

  不久前參加一次學術活動,因為會議地點選在鬧市區,停車多有不便,我特意沒有開車。會議結束後,剛剛認識的一位朋友得知後主動提出送我一程。坐進他的車裡,他並不急於發動車,而是掏出一塊溼紙巾擦手,邊擦邊解釋:“會上跟那麼多人握過手,要消消毒。”我自然表示理解。沒有想到的是,他用溼紙巾仔細地將手擦淨後,按下車窗十分優雅地將團成一團的溼紙巾拋到路邊,這才將車發動。我心裡頓時吃了蒼蠅一般有些不自在。

  然而,我欣慰地看到身邊一些年輕人的變化。他們到超市購物,會自備布袋,儘可能不用塑膠袋。外出遊玩時,一定自備垃圾袋,將所有的廢棄物帶回,絕不汙染那些美麗風光,一次我去香山,看到一群身著校服的中學生在山上撿垃圾,每個人手拎一個塑膠袋,裡面裝著不少“戰利品”,在陽光下那些稚嫩的臉孔被曬得紅撲撲的。我走近和他們聊天,裝作不知情地問:“為什麼活動不組織你們像那些遊人一樣去爬山?”孩子們立刻大聲向我宣傳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其中的一句話令我印象深刻:“老師說,這座山這些樹等我們老了還會在。”

  再回到路乞。他孤身一人在路上撿拾垃圾面對別人的質疑時說:“我不是在撿垃圾,我是在做教育。”他又說:“教育是一粒種子,是種子就可以生根發芽。你可以很容易知道一個蘋果裡面有多少粒種子,但是你很難知道一粒種子可以結出多少個蘋果!”

  多哲學的一句話。

  如今,路乞在自己生活的城市帶動了上千志願者美化環境,他的事蹟更透過媒體傳播使千千萬萬中國人感動,相信受此教育的隊伍還會進一步擴大。

  他撒下的種子已經生根發芽,長成一棵棵參天的樹,而這樹,又庇廕了更多的人,感化了更多的人。即使人老了,樹還在。

 

補充糾錯
上一篇: 相親
下一篇: 螞蟻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