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相貌值多少錢

[ 現代故事 ]

德國有個教授做了這樣一個實驗:將一組學生的求職信一式三份寄往各個公司。一份上面沒有貼照片,一份上面貼上漂亮的照片,一份上面貼上一張醜陋的照片。

  結果,貼上靚照的那一組求職信得到公司回信的比率是92%;沒貼照片的回覆率是67%;而貼上醜照的回覆率不到20%。

  這似乎說明,現在美貌比以往更具影響力,不僅關係到我們和誰一起工作,而是我們是否能有工作(朋友們,請別忘記在自己簡歷上放上一張靚照,哪怕是PS過的)。

  也許並不是所有老闆都那麼的膚淺,但我們正處於一個靠形象消費的社會中,這已不是秘密。經濟學家很早就將這稱之為——“美貌溢價”。

  這方面最出名的研究莫過於1994年,勞動經濟學家丹尼爾·哈默邁什(Daniel Hamermesh)在抽查三百多個行業後發現,漂亮的人和難看的人之間存在的工資差異可以達到10%左右。其中,女性中這一工資差異為9%。在需要與顧客或客戶接觸的工作中,它甚至最多可達數十萬美元。

  從性別上看,我們或許想當然地認為,女人擁有美貌比男人更重要,因為男人醜會很有精神,但女人很“恐龍”則會遭到口水的圍攻。

  但丹尼爾卻發現,市場也為英俊男人的相貌埋單,他們與長相“謙虛”的男人之間薪酬差異甚至可達14%。

  在調查中,英俊的男人比一般長相的男人收入多5%,而醜陋的男人比一般長相的男人收入低9%。

  從經濟學學術層面來講,把美貌匯入純粹的經濟生產函式分析之中似乎是件很離譜的事情。

  因為,像我們這樣的古國一直流傳著一些不大經得起推敲的觀念,認為品德和學問都應該排在相貌的前面。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就是這個意思。

  但實際上,重才不重貌的古老道德觀已經不能搪塞“美貌對於經濟產出的影響”了。

  大體而言,漂亮、英俊的外貌令人眼前一亮,其“同工”精神大振,這便是經濟學家所說的“外部效應”。

  不論我們承認與否,美貌已經作為一種生產性資源存在,並且還是一種稀缺資源。

  因為我們心理上喜歡外表有吸引力的人,所以時裝店通常都挑漂亮的人做他們的現場銷售人員,而騙子通常都是俊男美女。

  現在我們對於美麗溢價的出現,至少有了兩種解釋。

  一種解釋是,漂亮的外貌本身也是決定生產率和工資的內在因素之一,任何一種需要在公眾面前露面的工作,如表演、推銷和服務業,如果相貌出眾,顧客更願意賞光,企業也更願意多支付工資。

  第二種解釋是,相貌是對其他能力的間接衡量。一個看起來很有吸引力的人還取決於遺傳之外的其他因素,如服裝、髮型、個人修養、氣質、談吐、影響力等。這就牽扯到所謂美貌的光環效應。

  雖然老闆是這樣,市場是這樣,但我們並非強調以貌取人,我們更願意尊重智者。因為無論奧巴馬長得多英俊瀟灑,馬英九多麼玉樹臨風,他們都還是要以民生、政績說話。你要知道,美國曆史上最有名的總統之一羅斯福,他可是一個跛子。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