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遺補缺”也創業

[ 現代故事 ]

高檔西裝上掉了顆紐扣怎麼辦?移動寫字檯上缺了圓形螺絲又上哪兒去尋?裝修一新的廚房地磚被撞破了找誰補?相信生活中這些用之不爽、棄之可惜的“雞肋”人人都遇到過。

  我家對門的老郭下崗後,瞄準這些小煩惱,找準市場切入點,“拾遺補缺”,起始開了家“缺啥補啥”的小店,這些年生意越做越大,其“麾下”已有六家加盟店。

  去年,五十二歲的老郭遭遇下崗,原來他在廠子裡做些維修的活。想創業不知從哪裡著手。考察了市場,覺得行行“人滿為患”,競爭激烈,且同質。正當他一籌莫展之時,一件小事啟發了他的思路,由此推廣開來,竟然成了江城獨一無二的事業。

  那天,閒得發慌的老郭來我家蹭酒。喝在興頭上,就聽見我女兒在她“書房”裡一聲叫:“爸爸,這個寫字檯又垮啦!”聞聲而至,就見書和作業本灑落一地,擱板下面的兩個螺絲掉了,我到處找五金店配,可就沒有這個“加長”的,無奈之下,只好用塑膠繩捆起來將就。

  老郭眼睛一亮,說他家的工具箱裡可能有。知道他手巧,我順勢帶他看了衛生間,上面一塊進口瓷磚破了,怎麼也配不上,像一塊“疤”十分礙眼;還有客廳裡的真皮沙發,少了個轉輪;儲藏室裡堆著不能工作的檯燈、電扇、豆漿機、烘手器等。老郭笑了,凌子,就這兩天把材料找齊,一天全部幫你搞掂。當時,他又一拍腦門,就開這樣個店,相信很多家庭都有這種缺憾。店名他都想好了,叫“缺啥補啥”,通俗好記。

  小店在街口稀裡糊塗地開了張,路人覺得新奇,進來一探究竟。有一個成功人士抬抬西裝上的袖口,開玩笑道:“這套西裝我花了三千多元,掉了顆紐扣。你要是有招,這顆釦子我願意出十元。”其他人紛紛談起了自己的煩惱。老郭讓顧客留下電話,一一記下全都答應下來。老郭這才意識到,找合適的材料才是開店成功的關鍵。

  第二天,他讓老婆守店,帶著寫滿各種稀奇古怪“缺項”的七張紙,騎電動車跑遍市裡的小商品市場,二手貨和古董市場,像鷹一樣搜尋“獵物”。結果大部分找到了匹配。由於物以稀為貴,進價雖廉,但他開價翻了幾倍。頭月下來,竟然有二千多元的“純利”。還有不少顧客特地來向他表示感謝,並帶來了親戚朋友來此淘寶。

  受此鼓舞,老郭的勁頭更大了,心也越發細緻,思路更開闊,除了從上述渠道進材料外,他還建立業務聯絡卡分發給路人和街坊鄰里,誰家要處理舊貨,他用極低的價格從上面下零件,特殊要求的零配件在家裡自己加工,上淘寶網採購。他還把原來的兩個同事聘來,培訓修理家電、木工、水電等修修補補的技術,小店可以說包羅永珍,真正做到了“缺啥補啥”。除去各種費用,月盈萬元。名氣做大了,老郭招募了更多的員工,加盟店越開越多。

  修修補補,舉手之勞,很多人不屑一做,卻不知裡面蘊藏著大商機。它既便利百姓,又節省資源,在這“利國利民利己”的頭腦風暴中,老郭走上了一條不同尋常的創業路。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