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匹狼”周少雄:像狼一樣守住目標

[ 現代故事 ]

 今年48歲的周少雄,不算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作為七匹狼董事長,他具備大多數晉江籍企業家的特質:出身草根,長於等待和忍耐。他認為,要生存,就要比別人更能適應環境。只要像狼一樣牢牢守住目標,相信自己,相信夥伴,很少有辦不成的事情。

  今年春天,七匹狼董事長周少雄頻頻出現在T臺,以及各種影視圈名流們出入的活動和秀場,像一個真正的娛樂明星。他管華誼兄弟董事長王中軍叫“中軍”,語氣中透著親切。在接受採訪的間隙,又忙不迭打電話過問給導演協會提供服裝的事。

  親密接觸影視圈,是周少雄下的很大一盤棋中的一個落子。從2012年開始,七匹狼與華誼兄弟全面合作,從影視廣告到明星代言、走秀等。這被外界評價為迄今為止服飾企業與影視圈最大宗的整合傳播。

  不過下這盤棋並不是為了要憑藉傳播效果“大幹快上”,像許多身處蠻荒時期的企業那樣,迅猛增加業績擴張規模。

  恰恰相反,周少雄說:“我們現在不是從業績的角度去求發展,我們在有意控制自己發展的節奏。”在周少雄看來,需靜下心來思考企業真正應該循著一個什麼樣的邏輯健康成長。

  起步:

  扔掉金飯碗開創“七匹狼”

  周少雄的起步其實沒什麼傳奇色彩。

  1985年,閩南的一個海邊小鎮——晉江金井,出現了一家名為晉江縣金井勞務僑鄉服裝工藝廠的小企業,和當時其他的民營企業一樣,它也是掛著集體企業的名號,這就是七匹狼的雛形。用周少雄自己的話說:“一開始只是做些小買賣,買布料,後來慢慢積累,做了兩三年後,就萌發了做服裝的想法,開辦了服裝廠。”

  這樣的故事在上世紀80年代的泉州可以說是舉不勝舉。許多在貧困中苦熬了多年的閩南人,憑著一股最原始的擺脫貧窮的念頭四處打拼。不同的是,周家三兄弟在經商之前都有一份不錯的工作,老大周永偉在銀行工作,老二週少雄在新華書店工作,這在當時的農村可都算得上是金飯碗,在那時,有勇氣扔掉金飯碗去經商的人可是不多見。

  父母自然都極力反對,但是周少雄還是抱著“出去闖闖,總不至於餓死”的念頭走出了家門。起初,做面料貿易,因為沒有經驗,加上看起來太年輕,難以讓別人相信他會做生意,因此沒賺到什麼錢。但周少雄並不灰心,而是繼續等待機會,幾年的生意經歷,周少雄跑遍了大半個中國,吃夠了苦頭,終於攢下一筆錢。 更重要的是,苦難造就了他的堅韌、耐心和對市場的敏感。

  關於“七匹狼”的來歷,周少雄已經告訴過無數人:7個年輕人坐在一起研究海外有著各種各樣圖形圖案的品牌,發現很多都是由動物組成的,於是開始選擇一個有含義的動物,最後選擇了狼,因為狼是非常有團隊精神的動物,具有機靈敏捷、勇往直前的個性,而這些都是企業創業成功不可缺少的素質。既然是7個人一起創業,於是就定下了“七匹狼”。巧合的是,按閩南風俗,“七”代表“眾多”,而“狼”與閩南話中的“人”是諧音,這個名字再合適不過了。

  之所以會想到創一個品牌,是因為周少雄在幾年的經營中發現,當地生產的服裝與海外那些胸前繡有商標的服裝價格相差很大。實際上,當地的很多工廠當時都做過“貼牌”的事情,買一些英文商標貼在自己生產的服裝上,至於那些商標是什麼意思則不去管它。“為什麼不能靠自己的力量創出一個國產品牌呢?”周少雄和他的創業夥伴們都想到了這個問題。

  成名:

  “真狼”“假狼”之戰

  周少雄告訴記者,其實當時的中國服裝企業幾乎沒有所謂的品牌意識,“品牌只不過是貼在衣服上一塊漂亮的小圖案而已,除此之外,別無他用。”而在“七匹狼”創辦伊始,周少雄便提出經營的指導思想:寧願暫時不賺錢,也一定要在服裝的質量與款式上下工夫,追求高品質,力爭創名牌。為此,公司利用僑胞臺胞的渠道,及時捕捉海外服裝新款資訊,引進了當時最先進的裝置與部分優質面料,高薪聘請海內外服裝設計師,並在各大城市建立銷售網路。

  1990年6月,“七匹狼”進軍中國服裝界最大的市場———上海,結果一炮打響,其夾克系列立刻以面料精良、款式新穎、穿著舒適的上乘品質,成為市面上的搶手貨,不久便成為人們交口稱讚的名牌。

  但很快,市場上就出現了不少仿冒者,這在當時的服裝市場上是非常普遍的現象,何況七匹狼也並非什麼聲名顯赫的大牌,但周少雄卻以此為機會,策劃了一場現在看來都還算是經典的營銷案例:七匹狼大張旗鼓進行打假,將數家仿冒者告上法庭,一時間“真假狼之戰”成了上海、北京、廣州等地媒體的頭版新聞,七匹狼因此而名聲大振。

  七匹狼公司最終藉助法律手段,將假“狼”全部驅逐出市場。“真假狼之戰”,不僅沒有影響到七匹狼的名氣,反而成功地提升了其品牌的知名度。“七匹狼”夾克從此風靡大江南北,被譽為“夾克之王”。有關營銷專家事後分析說,打假事件確實顯示出周少雄在營銷理念上的過人之處。

  周少雄坦言,打假事件讓他深知品牌的重要性,最後他們把壞事變成了好事,七匹狼的品牌也獲得了很大的發展。

  轉折:

  以狼文化與明星代言為突破口制定營銷戰略

  “七匹狼”的發展並沒有就此一帆風順。在服裝界出名後,當時國家政策鼓勵企業貸款,“七匹狼”便以貸款來迅速擴大投資規模,但由於缺乏計劃性,在固定資產上投資過快,沒有協調好規模發展與季節發展的關係,過大的投資與經營網路卻沒有配套一個很好的管理團隊與行銷班子,於是當國家宏觀調控出現緊縮時,企業一方面要清還大的款項,另一方面又沒有流動資金可以繼續運轉,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當時的發展,使生產與銷售都陷入了困境。

  1994-1995年是許多服裝品牌飛速發展的階段,而原先已在服裝界捷足先登的“七匹狼”卻從強勢品牌變成了弱勢品牌。一個已被人們認可的品牌卻沒有發揚光大,企業危機重重,差點被市場淹沒。

  在嚴重的挫折面前,周少雄與“七匹狼”的高層領導痛定思痛,及時調整了經營戰略,重新審視與觀察市場的切入點與關鍵點,敏銳地捕捉市場的新動態,決定一切從頭做起。

  當時服裝企業的產品銷售仍沿襲幾十年不變的傳統銷售概念、流通渠道和產銷模式,而“七匹狼”作為一個異軍突起的全新產品,如果按部就班,期待在短期內再次引發轟動效應,獲得廣大消費者的認同,難乎其難。

補充糾錯
上一篇: 開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