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因為喜歡,因為享受那種得到心愛之物後的喜悅,所以內心感到滿足。”雷邦說。
成都送仙橋古玩市場。當我應邀走進一個古樸雅緻的小店——藏玉閣時,眼睛不由得為之一亮。那玻璃展櫃裡擺放的一件件玉器,無不精美絕倫,讓人頓生肅敬。沿著玻璃櫥窗往裡走,每一次移步都能給人以目不暇接的感覺。這些大自然鍾靈毓秀的珍寶,是如何成為藏玉閣主人、玉器收藏家雷邦先生藏品的呢?要知道,能收集這麼多珍品玉器,不僅需要真金白銀的實力,更需要眼光和機緣。
收藏之緣
談及雷邦與藝術品收藏的淵源,就要追溯到他12歲時的第一次收藏。那時,不知為什麼年少的他竟然對古董產生了興趣。他收藏的第一件東西,是一個木雕盤。
他清楚記得12歲那年的一個下午,他在自家附近的一個古董地攤旁,欣賞攤主擺出來的那些精緻古怪的各種古董玩意兒。突然,一件剛被攤主擺出來的木雕盤,讓雷邦眼前一亮,一種發自內心的喜歡油然而生。“這個木雕盤不大,但是雕刻、做工都非常精緻漂亮,很難用語言來形容這種美感。那時候年紀小,不懂木盤上雕刻的是什麼,但就是愛不釋手。”幸好這件小玩意兒不算貴,5元錢。可是,當時雷邦身上只有一元六角錢,5元對他儼然是一筆“天價”。
雖然買不了,但他因為太喜歡,又擔心被別人買走,所以就一直守在地攤旁。傍晚時分,攤主準備收攤回家,看到這個少年仍戀戀不捨,是真喜歡這個木盤,於是就以一元六角的價格把木盤賣給了他。雷邦如願以償,至今對這個攤主十分感激。
正是這一次收藏經歷,讓雷邦與收藏結下了不解之緣。
曲折的入門之路
雷邦十幾歲時在深圳當兵。上世紀80年代,他從部隊退役,留在深圳經商,直到80年代末。“有時候你會發現,不管你繞多大彎兒,最後總能回到原點。”
初涉商界時,雷邦並沒有涉足藝術品收藏。然而,在他的朋友圈裡卻有相當一部分人做收藏。耳濡目染,雷邦也開始關注起藝術品收藏,尤其是玉器,更讓他傾心。
20世紀90年代初,藝術品收藏熱潮初起,逐漸走進剛剛富裕起來的人們的生活。初涉玉器收藏的雷邦成為“受益者”,同時也是“受害者”。說受益者,是因為他在這一輪藝術品收藏熱中積累了豐富的學識和經驗;說受害者,是因為這輪收藏熱也帶給他了深刻的教訓,交出了近千萬的“天價學費”。
當時,收藏市場製假造假十分猖獗,市場魚龍混雜、真假難辨,不少贗品幾乎以假亂真。很多初入行的愛好者,都為此付出過高額的“學費”,雷邦也不例外。在朋友熱情的慫恿下,雷邦先後投入近千萬元購買玉器,後來發現這些藏品竟都是贗品。
雷邦受到了極大的震動,但他沒有沮喪,沒有怨天尤人,也沒有因此而放棄對收藏的熱愛。他是那種愈挫愈勇的人。為了少走彎路,他開始潛心學習和研究玉器文化及有關知識。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雷邦認識了北京故宮博物院的玉器研究大家楊伯達先生。在楊先生的悉心指導下,他開始從用料、工藝、形制、紋飾、時代背景、宗教習俗等各個方面對玉器進行了深入系統的學習和研究,開始真正認識到中華玉器博大精深的的文化內涵與美學意蘊,最終成了一個鑑賞玉器的行家裡手。
心儀的藏寶之地
在深圳生活工作多年之後,雷邦重返家鄉成都,在送仙橋古玩藝術城開了一個店——“藏玉閣”,專門經營玉器。
之所以開這樣一家藏玉閣,主要原因是過去他每次從深圳到成都,都會去古玩市場逛一逛,而且在市場內一待就是一整天。逛累了,就到古玩城旁邊“明清街巷”裡的茶館坐坐,然後繼續逛。冬天太冷,在小巷的茶館裡坐不住。於是,雷邦就索性在古玩市場開設了這個自己的收藏店鋪——藏玉閣。
藏玉閣門口的鐵柵欄上站立著兩隻鸚鵡,一隻黃綠相間,一隻紅藍相間。每天,路過的人都會駐足逗一逗它們。你說一聲“你好”,它們馬上回答“hello”,令人忍俊不禁。
如今,在雷邦的精心打理下,藏玉閣已經成為一個會所性質的高雅場所,裡面不僅有琳琅滿目的玉器,還有青銅器、陶器、石刻、唐卡、佛尊等,以及古琴、薰香等雅物。在燈光的輝映下,一件件藏品綻露出其細膩而潤澤的光華,顯示著歷史和時間的厚重。圈內好友經常在這裡品茶、聚會、聊天,其樂融融。而這也正是雷邦所追求的狀態:生意,不僅僅是賺錢,更是一種生活。
難捨“玉觀音”
在其眾多的藏品中,雷邦最喜歡的是一尊名為“白玉觀音”的玉器。這件藏品是他用10萬塊錢從朋友那裡購得的,已經伴隨他20多年了。
這尊白玉觀音是用上等的和田籽料製作而成,屬於清末時期的東西。整件玉雕純白通透,線條流暢而柔和,雕工十分細膩,價值連城。
為什麼雷邦單單鍾情於這件藏品呢?
說來話長。
得到這件珍品後不久,雷邦便抱著它去參加一個玉器展覽。然而,沒想到他乘坐的車剛沒走多遠,就在十字路口發生了車禍。汽車多處撞爛,而雷邦卻絲毫沒有受傷,司機也只受點了輕微傷。雷邦相信,在關鍵時刻,是玉觀音給了他庇護,才使他逃過這一劫。有了這次經歷,雷邦對這尊珍品玉觀音更加喜愛。他覺得這尊玉觀音與自己真的有緣。
20多年過去了,這件不論從質地和工藝上都無可挑剔的白玉觀音,已經升值了近100倍。曾經有一個朋友出價1000萬元想把這尊玉觀音請走,但雷邦笑著婉言謝絕了。對他來說,這不是價值幾何的問題,而是一種情感或者說是宿命的牽連,他捨不得。
20多年來,每當有一些事想不清楚的時候,他都會很虔誠地對著白玉觀音傾訴。“虔誠是什麼呢?說的話跟做的事一致,心、口、行三者合一。”雷邦說。
雷邦收藏的玉器,現在已有3000多件。藏品的年代,最早可上溯至石器時代。這些藏品大都得到專家、學者和市場的普遍認可,價值難以估量。
“收藏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因為喜歡,因為享受那種得到心愛之物後的喜悅,所以內心感到滿足。”雷邦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