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位不好傳:子嗣多早夭

[ 歷史故事 ]

朱允炆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孫子,朱標太子的第二個兒子。按照正常的長幼排序,他應該算是大明王朝的第三代領軍人物。

  雖然朱標很早就被朱元璋立為了皇位繼承人,但是在朱標的兒子當中朱允炆卻並不是長子。在朱允炆前面原來還有個哥哥叫朱雄英,幸好這個朱雄英沒能修煉成為帝國的朱英雄,不然的話,也就沒有後來的朱允炆什麼戲了。按照皇位繼承的遊戲規則來說,如果不發生什麼跑偏事件,長子朱標順利地從朱元璋繼承皇位,而朱雄英又從朱標那裡接過權柄。這樣的話,作為朱老二的朱允炆到最後能混個藩王,也就算不錯了。

  但是歷史往往並不是按照正常的規則在出牌,規則往往是被那些意外的變局生生打碎。

  打破意外的變局是朱元璋的皇族生育體系出現了問題,那就是“長房不旺偏房旺”的現象。怎麼解釋這個現象呢?也就是朱元璋的長房子孫的後人越是小輩越是比他的那些父輩們死得要早,白髮人送黑髮人。

  先是朱標的長子朱雄英生下來沒折騰幾年,英雄沒當成,卻死在了自己的父親朱標的前頭,成了一個早早就夭折的孩子。而朱標沒在太子的位置上坐上幾年,又急急忙忙地趕在了朱元璋的前頭奔了前世今生。這種人算不如天算的變局讓精於算計的朱元璋也只能徒喚無奈,也將還沒有任何思想準備的文弱書生朱允炆一下子從歷史的後臺推向了前臺。

  我們可以假設,如果沒有這樣一場個人命運和歷史機緣的變局,作為一名普通皇子的朱允炆能否會過得更加快樂一些。

  朱允炆生於洪武十年()十月,他的母親是太子朱標的嬪妃。朱標的太子妃是常遇春的女兒常氏,這個常氏就是朱標的長子、朱元璋的長孫朱雄英的母親。而朱允炆的母親呂氏是太常寺卿呂本的女兒,由於呂本在中央權力中的地位並不高,那麼他的女兒也只是一名嬪妃。

  子憑母貴,由於朱允炆是庶出而不是嫡出,所以在他剛出生時並沒有受到重視。在他生下來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是黑戶,一年多以後才算真正有了自己的名字。

  洪武十一年()年底,太子妃常氏薨世後,朱允炆的母親呂氏才依次升格為太子妃。也就是在這時候,洪武皇帝朱元璋才想起來皇太子朱標的膝下還有這麼一個沒有名字的皇孫,於是將其賜名為朱允炆。朱允炆六歲的時候,他的同父異母的哥哥朱雄英就死了;十五歲時他的父親朱標也跟著離開人世。

  朱允炆就這樣在懵懵懂懂之中被命運的潮流裹挾進歷史的洪流,時也命也。

  朱允炆的個人起點並不算高,除了自己的母親地位低以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自己的外在形象離帝王的要求還有很大地差距。雖然朱元璋本人不幸長了一張“鞋拔子”臉,可他的那些兒孫們中間並不缺乏帥哥。如果選拔皇位接班人也需要面試的話,那麼朱允炆肯定是要吃虧的。

  朱允炆的外形缺陷看上去非常明顯,想遮掩都不容易。他剛生下來的時候,頭頂骨歪得很厲害,整個頭型看上去象個彎彎的月亮。朱元璋看到孫子這幅充滿個性的外形就很不痛快,他曾經一邊輕輕地撫摸著朱允炆的頭,一邊叫朱允炆為“半邊月亮”。誰也不會料到,這“半邊月亮”最後也會升起來。

  過去的皇帝都很迷信,總認為自己是天子,凡事總愛與天意神願較勁。朱元璋這個草根皇帝也不例外,他沒事的時候望著自己的孫子,內心世界充滿了糾結,他總擔心這個少了半拉子腦袋的孫子將來有一天會不得善終。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