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幾張報紙挽救了紅軍的命運?

[ 歷史故事 ]

年月日,由於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共中央率中央紅軍。萬人,從江西瑞金一帶集結出發,開始了漫漫長征,一路跋山涉水,於次年月,在四川懋功(今小金縣)和紅四方面軍會師。

為了尋找長征的落腳點,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多次制定開闢新根據地的計劃,但都因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而未果。同紅四方面軍會師後,中央決定建立川陝甘根據地,但作為紅四方面軍領導人的張國燾反對北上建立川陝甘根據地的決定,個人野心膨脹,企圖另立中央。中央和毛澤東為脫離險境,連夜率中央紅軍紅一、三軍團單獨北上。月日晚,紅一、三軍團到達甘肅省迭部縣俄界村(今高吉村)。次日,在此地舉行了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會議決定堅持北上方針,可以首先在與蘇聯接近的地方創造一個根據地,再向東發展。儘管如此,俄界會議對紅軍長征的落腳點仍無定論。

俄界會議後,中央率紅一、三軍團繼續北上,攻克甘南天險臘子口、翻越岷山,到達甘肅省岷縣哈達鋪鎮(今屬宕昌縣)。在毛澤東思考“下一步紅軍往哪裡走”的問題時,紅一軍團偵察連連長梁興初和指導員曹德連化裝先行進入哈達鋪鎮,蒐集了大量近期的《大公報》,紅一軍團第一師參謀長耿飈也蒐集到一張貼在牆上的《大公報》。這些報紙,讓毛澤東有了答案。

月日《大公報》報道:

山西軍閥閻錫山於七月二十二日在綏靖公署省府紀念週報告上說:“陝北匪共甚為猖獗,全陝北二十三縣幾無一縣不赤化,完全赤化者有八縣,半赤化者十餘縣,現在共黨力量已有不用武力即有擴大區域威勢。”“全陝北赤化人民七十餘萬,編為赤衛隊者二十餘萬,赤軍者二萬。”

月日《大公報》報道:

八十四師師長高桂滋則說:“盤踞陝北省為紅軍二十六軍,其確實人數究有若干,現無從統計,但知其槍有萬餘。匪軍軍長劉志丹轄三師,為匪主力部隊,其下尚有十四個游擊隊。此外各種小組及赤衛隊等則甚多。匪軍現完全佔領者有五縣城,為延川、延長、保安、安塞、安定等。靖邊一度陷落,頃已收復。本人自去歲開到陝北接防擔任剿匪後,與匪大小戰不下百餘次。其後因擾亂綏遠之楊小猴匪部竄至陝境,本人抽兵前往堵剿,同時馮欽哉部又調至陝南震懾,以防範徐海東匪部,官兵之力量薄弱,匪軍之防地乃愈擴大。當時曾被佔有十縣之地,防線延長,交通不便,如是剿匪更為不易。現在陝北狀況,正與民國二十年之江西情形相彷彿。”

毛澤東由此知道在陝北還有一塊幾乎與江西中央蘇區面積一樣大的根據地。毛澤東眼睛一亮,明確了紅軍長征的目的地——陝北蘇區!

月日,在哈達鋪鎮關帝廟召開了團以上幹部大會,會上宣佈紅一、三軍團和中央縱隊整編為陝甘支隊,由彭德懷任司令員,毛澤東任政治委員,支隊下轄三個縱隊,分別由一軍團、三軍團和中央縱隊改編。陝甘支隊全軍約七千餘人,作戰部隊約六千人,大部分是政治堅定、作戰勇敢的紅軍幹部。月日,陝甘支隊到達甘肅省通渭縣榜羅鎮。次日,在此舉行了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上決定放棄俄界會議確定的行動方針,率陝甘支隊迅速北上,同西北紅軍和紅二十五軍會合。會議正式決定把長征的落腳點放在陝北,“在陝北保衛和擴大蘇區”。

月日,陝甘支隊翻過六盤山,抵達甘肅省鎮原縣三岔鎮,劉志丹派來尋找中央紅軍的代表在這裡與陝甘支隊相遇。毛澤東看到劉志丹的親筆信,心情無比振奮,他當即登上山坡,揮舞著手中的信,向大家宣佈就要到達陝北根據地的訊息。

月日,毛澤東率部隊進駐陝西省延安市吳起鎮。月日,中央政治局在此召開會議,毛澤東在會上宣佈:陝甘支隊自俄界出發已走了兩千多里,到達這一地區的任務已經完成。敵人對於我們的追擊堵截不得不告一段落。我們的任務是保衛擴大陝北蘇區,以陝北蘇區領導全國革命。至此,行程兩萬五千裡,縱橫十一省的中央紅軍長征勝利結束!

陝甘根據地:劉志丹、習仲勳艱苦創業的果實

陝甘革命根據地,也稱西北革命根據地,是由陝甘邊革命根據地和陝北革命根據地組成的。

年,中共陝西省委根據“八七會議”的決定,選派共產黨員赴陝甘邊和陝北地區開展革命武裝工作,劉志丹、謝子長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年月,劉志丹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游擊隊成立,同年月,根據中央指示,將其整編為紅二十六軍。

年春,以陝西照金為中心的陝甘邊根據地成立。仍然是在這個春天,紅二十六軍政委杜衡命令部隊南下渭華地區,不料遭遇敵人的圍剿,部隊最終被打散。劉志丹在這緊要關頭,帶領部分官兵轉移到甘肅慶陽一帶,堅持鬥爭,後返回照金和時任陝甘邊特委軍委書記習仲勳會合。同年月,陝甘邊特委決定恢復紅二十六軍,成立四十二師,並建立以陝西南梁為中心的陝甘邊革命根據地。習仲勳為建立根據地進行了大量細緻艱苦的工作,而紅四十二師在劉志丹的帶領下,對國民黨軍主動出擊,擴大了根據地。

年月,陝甘邊蘇維埃政府成立,習仲勳任政府主席,劉志丹任陝甘邊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這時,陝甘邊周邊地區的遊擊力量也得到了壯大。次年月,陝北游擊隊被正式改編為紅二十七軍,併成立了陝北蘇維埃政府。

年月,正當國民黨軍對陝甘邊和陝北根據地發動第二次“圍剿”時,劉志丹來到陝北特委所在地赤源縣周家礆(今屬子洲縣),在附近一個小山村,舉行了中共陝甘邊特委和陝北特委聯席會議,會議決定成立中共西北工作委員會,由惠子俊任書記。會議還決定成立中國工農紅軍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由劉志丹任軍委主席(一說謝子長,謝子長此時病危,於月日逝世)。西北工委、軍委的成立,實現了兩個根據地黨和軍隊的統一領導,標誌著西北根據地的正式形成。

在粉碎國民黨軍對根據地發起的第二次“圍剿”行動中,習仲勳支援劉志丹制定的正確軍事策略,同時組織根據地實行“堅壁清野”,使紅軍在劉志丹的領導下,大小十餘戰,連戰皆捷,俘敵、繳械甚多,並使陝甘邊和陝北兩塊根據地連成了一片。

年月日,紅二十五軍到達陝西省延川縣永坪鎮,勝利完成長征。二十五軍的到來壯大了根據地的軍事實力。月日,紅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軍正式整編成紅十五軍團,為迎接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長征勝利到達陝北奠定了基礎。

從陝北走向中國革命的勝利

中央紅軍長征到達陝北,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兩支紅軍迅速聯合作戰,取得了直羅鎮戰役的勝利,粉碎了國民黨軍對陝甘根據地的第三次“圍剿”,為將中國革命大本營和總指揮部設立在陝北獻上了一份奠基禮。

在直羅鎮戰役前,毛澤東在年月日曾發表講話,對中央紅軍長征作了總結:“我們從瑞金算起,總共走了三百六十七天。我們走過了贛、閩、粵、湘、黔、桂、滇、川、康、甘、陝,共十一個省,經過了五嶺山脈、湘江、烏江、金沙江、大渡河以及雪山草地等萬水千山,攻下許多城鎮,最多的走了兩萬五千裡。這是一次真正的前所未有的長征。敵人總想消滅我們,我們並沒有被消滅。現在,長征以我們的勝利和敵人的失敗而告結束。長征,是宣言書,是宣傳隊,是播種機。它將載入史冊。我們中央紅軍從江西出發時,是八萬人,現在只剩下一萬人了,留下的是革命的精華,現在又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了,今後,我們紅軍將要與陝北人民團結在一起,共同完成中國革命的偉大任務!”

陝甘根據地不僅是中共中央和紅軍一、二、四方面軍長征的落腳點,也是八路軍出師抗日的出發點。它為土地革命、抗日戰爭乃至解放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對建國以後的政權建設也有寶貴的借鑑意義和深遠的歷史影響。

在全國革命根據地喪失百分之九十的情況下,陝甘根據地成為碩果僅存的根據地,也就自然成為中央紅軍長征終點的最佳選擇。年月,毛澤東在“七大”預備會議上強調:“沒有陝北那就不得下地”,“我說陝北是兩點,一個是落腳點,一個是出發點。”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