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曾對人說:“南昌起義之後,從南征路上開始,及至井岡山時期,就數我們兩個打得好。”
在蘇中戰役中,粟裕以三萬劣勢之兵敢於迎戰十二萬美械國軍,且七戰七捷,一代戰神林彪對這個經典戰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林彪叫來了自己的參謀長劉亞樓,命他收集蘇中戰役更多的資料。劉亞樓勞神費力弄來後,他把自己一個人關在屋裡,仔仔細細琢磨了兩天。
劉亞樓有事再進去時,林彪忽然感慨地說:“粟裕盡打神仙仗。”
突兀的一句話,劉亞樓摸不著頭腦,沒能聽懂,林彪便接著解釋說:“粟裕打仗真行,他打的仗我都不敢下決心。”
隨後,林彪鄭重交代劉亞樓,“多留心收集粟裕作戰的資料。”
林彪說:“南昌起義之後,從南征路上開始,及至井岡山時期,就數我們兩個打得好。”
由林彪領銜的遼瀋戰役中,蔣介石用以“救火”的統帥級別愛將杜聿明,曾重返東北巧施妙計,接走了國軍萬餘勁旅,轉運其他戰場,使遼瀋戰役美中不足,留下了不小的遺憾,林彪還叫毛澤東給狠批了一頓。
淮海戰役中,杜聿明又企圖故技重施,而粟裕卻沒讓他得逞。杜聿明麾下三十萬蔣校長最後的嫡系精銳,被粟裕圍成了甕中之鱉,絲毫動彈不得,最後杜本人也成了階下之囚。
林彪向劉亞樓索要淮海戰役的資料,劉亞樓卻還沒來得及全面收集,他便一臉不快地責備起來。
劉亞樓很有些不解,笑著問道:“林總,你對華野的作戰情況,特別感興趣,是不是想與粟裕同志比個高低?”
林彪不無尷尬地說:“你這個人說話欠考慮。首先,我對打了大勝仗的兄弟部隊都很感興趣;第二,我對粟裕同志的瞭解,比你們要全面和深刻。南昌起義之後,從南征路上開始,及至井岡山時期,就數我們兩個打得好。後來,由於經歷不同,而形成了不同風格。我因為長期以來,肩負保衛黨中央的重任,又是毛主席直接指揮的主力,我的擔子很重,打仗較為慎重。一般情況下,有了七成把握才打,只有五六成把握,風險太大,不能打,等到有了八九成把握,又會失去戰機,無仗可打!而粟裕同志呢,長期遠離中央,長期孤軍作戰,一般情況都是在敵人包圍的態勢下打的仗,不冒險就無法生存,養成了他敢於冒險的特點。如豫東戰役,我看最多隻有五成把握。拿這次淮海戰役來說,沒讓杜聿明跑掉,就值得研究、探討和借鑑。”
從這番宏論中我們可以看出,粟裕在林彪心目中的地位。吳法憲曾回憶說:“林彪這個人自視甚高,但他非常看重粟裕,很重視粟裕的意見和建議。”林彪之女林立衡也回憶說林彪“在高階別的軍事幹部中,與粟裕來往最多”。